首页 > 农业新闻 > 食品安全

以组织化保障粮食安全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2012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办好农业合作社,粮食安全添保障”。在粮食安全与农业合作社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其根本就在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力生产率,提升现代农业整体水平。

  组织起来力量大

  10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张自立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大会。他提交的一份有关卫生领域的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而作为一名当年的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生,几十年的安徽农业大学教师,张自立谈兴最浓的还是农业话题。聊到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办好农业合作社,粮食安全添保障”,张自立先给记者讲了一个他调研中遇到的个例――安徽长丰县豸铺农作物病虫害机防合作社。

  这家成立于2007年12月的合作社,从当初的15人如今已经发展到289人,拥有的机械设备,也从当初的5台机动喷雾器,增加到198部,统防统治的面积,从2010年的17.5万亩次,到今年8月末,增加到28.7万亩次。如今合作社不仅服务本乡镇,服务能力还延伸到附近的吴山、水湖等乡镇和淮南曹庵、寿县小甸等地区。在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乡村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活计不仅没有落下,靠着合作社的组织力量,专业化防治效果还比农民自防区提高了50%,每亩多挽回损失10%。张自立和农民一起算了一笔账,专业化防治每亩减少防治次数2次,每亩减少药剂和防治用工成本30元以上,每亩共计节本增效150元以上,按每种作物一个生长季防治病虫害三次计算,2010年、2011年防治40万亩次,就为农民节本增效近2000万元,同时还促进了农田生态环境改善。

  这位经常和农民、土地打交道的教授,眼下正在亳州、合肥等地的几个县做有关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调研,在他看来,和原来农民在农技站指导下一家一户做病虫害防治相比,豸铺农作物病虫害机防合作社已经进入社会化服务范畴,承担起植保功能和管理机械化职能,让农民自己带着技术干活,防治效果好了许多。

  张自立说,像豸铺农作物病虫害机防合作社这样的种粮合作社,属于横向、专项的合作社,好比一个“庄稼医院”,对各种农作物遇到的病虫害提供防治服务。一些村庄的农民用水合作社(比如水库上下游用水合理调配等)、机械合作社、水利合作社、植保合作社等,都属于这样的类型。此外,还有一种合作社,则提供纵向支持,围绕某一个农作物,比如水稻、玉米等,提供全程服务。

  而这些合作社共同的特点,就是改变了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经营,让农民在组织上有一种合作化的机制,让农业走向了产业化。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史研究室陈洁主任和谭智心博士也持同样的观点。他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数量庞大的农民是支撑我国这一人口大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大量的农产品正是由这些分散的农户生产出来的。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主体呈现多元化情况,其他主体发展较快,但小农户仍是主体。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经营方式和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后继乏人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情况普遍,今后一个时期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十分突出。所以推动农业组织制度创新,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根本体现,是农业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陈洁和谭智心表示,近年来,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正成为农村组织制度创新的一个突出亮点,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粮食生产合作社的出现,弥补了以往小农户分散经营、无力抵御市场风险的不足,使得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得以推广,降低了农业投入成本,提高了科技含量,实现了规模经营效益。

  陈洁给记者讲述了一个例子。浙江省瑞安市篁社粮友农机作业合作社,实行从播种到收割一条龙标准化作业,种植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每亩比传统种植生产成本减少100元,亩产平均增加50公斤,既节本又增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土地 小麦 农业生产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