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尚未摸索出一套娴熟的应对国际高粮价的技巧之时,中国又将迎来国际低粮价及日益增多的粮食进口,这使得中国的粮食调控政策面临更复杂的考验。
短期来看,2012年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造成的播种面积增加,使得2013年国际粮价下调变成大概率事件。中国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粮食(包括谷物、大豆等)进口量同比增幅超过25%,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接近14%。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近期为《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长期性因素:目前中国农业呈现阶段性特征,突出表现为“双高”、“双紧”,即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
高低之间,国内粮价洼地变得日益明显,粮食进口量的增加也因此可能成为常态。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如国内外粮价差异消失,则中国不应继续为粮食贸易设限。
在坚持粮食较高自给率的前提之下,如何在不超过世贸组织规定范围内通过补贴等措施提高粮食主产区及农民的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降低粮食价格,成为调控面临的难题。
形势所迫,相关政策的调整已提上议事日程。
据记者多方获得的权威消息显示:包括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补贴力度、进行目标价格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加速研究制定。
“今年可能在一系列制度问题上有所突破。”发改委一位相关官员向记者表示。
进口激增VS粮食自给
“如果按一个人一年吃800斤粮食来算,去年进口的粮食相当于养活了1.9亿中国人。这意味着,中国粮食自给率已跌破9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称国研中心)副主任韩俊近日指出。
形成佐证的,是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量激增的既定事实。
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包括谷物、薯类和大豆等在内的粮食进口量达8025万吨,进口额达421.4亿美元,同比增幅超过25%。以2012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约5.9亿吨来计算,进口总量已占其粮食总产量的接近14%。
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增加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国内外粮价价差缩小。以小麦和玉米为例,当年4月的国产批发价格分别为2780元/吨及2540元/吨,而国际同类产品的到港完税价格则分别比其便宜了300元及100元,价格严重倒挂。
这一趋势持续到去年10月。受此前美国大旱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出现普涨,国内粮价才重新获得一定价格优势。
但短暂的价格优势,却将在2013年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粮食市场看,受去年全球粮价上涨因素影响,全球玉米和大豆种植面积纷纷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荷兰拉博银行的数据显示,今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将增至9760万公顷的创纪录高位。
2月18日,全球另一个粮食主要出口国巴西也宣布:该国今年粮食产量预计达1.85亿吨,比去年增长11.3%,将再次创下“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大宗农产品价格的震荡将持续到2013年,预计将走出前高后低态势。”荷兰合作银行农业大宗商品市场研究部门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前六个月的供应紧缩将会推高价格,而产量上升会导致下半年价格下跌。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粮食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和政府托市调控政策支撑下,中国国内粮食价格持续保持高位运行。
财政部数据显示,为了扶持农民生产积极性,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的生产性支出及补贴支出合计约为7000亿元。按中国去年生产11791亿斤粮食计算,平均每生产1斤粮食,中央财政投入的生产性支出超过0.4元,而用于补贴方面的支出则为0.14元。
2013年中国还将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继续提高收购价水平: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2元,同比提高10元;早籼稻(三等)、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32元、135元和150元,同比分别提高12元、10元和10元。
从2005年起,最低收购价每年均会出现6%到10%的增幅。即便如此,对于农民来讲,仍然所获不多,因此其种粮的积极性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财政部农业司近日一项调查表明:2012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小麦生产亩均成本达到781元,比上年增加12%,亩均收益409元,同比下降13%。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种两季粮食才能稍有盈利”的现象。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4/2013-02-26/102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