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财政工作会议,研究分析了“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会议指出,“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同步”),其着眼点在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村建设,尽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对新时期财政支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三化同步”重大任务,对财政支农政策的系统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制约。“三化同步”重大任务的提出,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三化同步”的战略着眼点,不仅要求尽早实现农业现代化,补齐农业这个短板,还要求实现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不仅要求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力,还要促进农村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不仅要求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还要求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程度同步适应,实现城镇化与村建设“双轮驱动”。推进“三化同步”,需要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财政部门在推进“三化同步”中肩负重要责任,要进一步健全财政支农政策框架,继续完善现有相关政策,积极拓展财政支农政策领域,填补政策空白,加强政策衔接,加快形成系统、有机的政策体系。
其次,农业农村发展的“老问题”、“新情况”相互交织,对财政支农政策的协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既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小生产与大市场不相适应等“老问题”的考验,又遭遇不少“新情况”的挑战,特别是一些领域已经出现了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转折或呈现明显阶段性特征。比如,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市场对供求变化的反应更加敏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出,确保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双安全”压力加大;农资价格和农业用工成本呈现“双涨”态势,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季节性短缺、区域性短缺和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等。这些“老问题”和“新情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各种制约因素和矛盾累积叠加,迫切要求财政支农政策在保持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同时,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加快改革创新,加强综合配套,进一步增强协调性,统筹缓解各种矛盾,防止政策效应相互抵消或削弱。
第三,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对财政支农政策的前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农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对国内的传导加快,油料、大豆、棉花等对外依存度高的产品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全球极端气候现象频发,自然灾害多发重发,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十一五”时期,为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以及生猪、蔬菜等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国家紧急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对稳定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增多,财政支农工作应进一步增强前瞻性和预见性,加强超前研究,形成政策储备和调控预案,以便更好地相机抉择,确保政策目标定位更加准确、作用更加直接有效。
第四,公共财政理念不断深化,对财政支农管理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财政支农管理工作,确保了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但个别地方仍然存在重分配轻管理、管理粗放、手段落后等问题。随着公共财政政策框架的逐步完善和公共财政理念的逐步深化,财政支农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政策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拓宽,财政支农政策和预算的透明度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将进一步增强,这些都对财政支农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强化管理基础,不断提高财政支农管理效率。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4/2011-09-06/101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