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政策法规

猪链球菌病应急防治技术规范


  猪链球菌病(Swine streptococosis)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该病是我国规定的二类动物疾病。
为指导各地猪链球菌病防治工作,保护畜牧业发展和人的健康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猪链球菌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从事生猪饲养、屠宰、运输和生猪产品加工、储藏、销售、运输,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等作出诊断。
2.1流行特点
猪、马属动物、牛、绵羊、山羊、鸡、兔、水貂等以及一些水生动物均有易感染性。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猪均易感。
猪链球菌也可感染人。
本菌除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外,也常存在于正常动物和人的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等。感染发病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内脏器官及关节内均有病原体存在。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对病死猪的处置不当和运输工具的污染是造成本病传播的重要因素。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和损伤的皮肤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多发。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可呈暴发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老疫区多呈散发,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
2.2临床症状
2.2.1本规范规定本病的潜伏期为7天。
2.2.2可表现为败血型、脑膜炎型和淋巴结脓肿型等类型。
2.2.2.1败血型: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类。
最急性型发病急、病程短,常无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体温高达41-43℃,呼吸迫促,多在24小时内死于败血症。
急性型多突然发生,体温升高40-43℃,呈稽留热。呼吸迫促,鼻镜干燥,从鼻腔中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结膜潮红,流泪。颈部、耳廓、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肤呈紫红色,并有出血点。多在1-3天死亡。
慢性型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关节肿胀,跛行或瘫痪,最后因衰弱、麻痹致死。
2.2.2.2脑膜炎型:以脑膜炎为主,多见于仔猪。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如磨牙、口吐白沫,转圈运动,抽搐、倒地四肢划动似游泳状,最后麻痹而死。病程短的几小时,长的1-5天,致死率极高。
2.2.2.3淋巴结脓肿型;以颌下、咽部、颈部等处淋巴结化脓和形成脓肿为特征。
2.3病理变化
2.3.1败血型:剖检可见鼻黏膜紫红色、充血及出血,喉头、气管充血,常有大量泡沫。肺充血肿胀。全身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脾肿大1-3倍,呈暗红色,边缘有黑红色出血性梗死区。胃和小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肾肿大、充血和出血,脑膜充血和出血,有的脑切面可见针尖大的出血点。
2.3.2脑膜炎型:剖检可见脑膜充血、出血甚至溢血,个别脑膜下积液,脑组织切面有点状出血,其他病变与败血型相同。
2.3.3淋巴结脓肿型:剖检可见关节腔内有黄色胶胨样或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淋巴结脓肿。有些病例心瓣膜上有菜花样赘生物。
2.4实验室检验
2.4.1涂片镜检:组织触片或血液涂片,可见革兰氏阳性球形或卵圆形细菌,无芽胞,有的可形成荚膜,常呈单个、双连的细菌,偶见短链排列。
2.4.2分离培养:该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在血液琼脂平板上接种,37℃培养24小时,形成无色露珠状细小菌落,菌落周围有溶血现象。镜检可见长短不一链状排列的细菌。
2.4.3必要时用PCR方法进行菌型鉴定。
2.5结果判定
2.5.1下列情况之一判定为疑似猪链球菌病
2.5.1.1符合临床症状2.2.2.1、2.2.2.2、2.2.2.3之一的。
2.5.1.2符合剖检病变2.3.1、2.3.2、2.3.3之一的。
2.5.2确诊
符合2.5.1.1、2.5.1.2之一,且符合2.4.1、2.4.2、2.4.3之一的。
3疫情报告
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疑似本病的猪,都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的有关规定上报。
3.3疫情确诊后,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及时上报同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由兽医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同级卫生部门。
4疫情处理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结合实验室检验做出的诊断结果可作为疫情处理的依据。
4.1发现疑似猪链球菌病疫情时,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等,并采样送检。确认为疑似猪链球菌病疫情时,应立即采取隔离、限制移动等防控措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处理 动物防疫 免疫 猪链球菌病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