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政策法规

农民增收“两最”困境呼唤城乡一体化变革提速


  3月26日,南宁市武鸣县双桥镇坡重屯村民在稻田里收获免耕马铃薯。“免耕马铃薯”指的是水稻收割后,在冬闲田里利用稻草覆盖辅以其它技术,种植马铃薯。与传统种植马铃薯相比省时省力,且产量提高一倍。这一新型技术目前在广西推广100多万亩,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新华社记者王勉摄

  国务院日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专项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同期,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至3.33∶1,绝对差距达9646元,为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

  增幅最高、差距最大——这两组数据折射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一经披露便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9.5%和3.33∶1,两组数据意味着什么?

  按照统计口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民总收入扣除相对应的各项费用开支后,农民能够自由支配用于吃、穿、住、用等剩余收入的平均数;城乡居民收入比,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

  前者是反映农村居民生活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后者则被有关方面视为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数。

  1985年以来,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农民增收速度开始下滑。“九五”时期,只有1996年农民人均收入实现了大幅度提高,较上年增长9%,此后很快又开始下降,2000年增幅降至2.1%。    “十五”期间,国家逐步加大力度支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有所提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扭转了农民收入一度低迷徘徊的局面,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表示。

  在连续下发的5个中央1号文件中,2004年的1号文件就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随后几年,中央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强农惠农政策,通过取消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等“四税”,使农民负担与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每年减少1335亿元。

  2004年至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量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4年超过300元,增幅实现了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超过6%。而近年来增幅最高的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4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5%。

  但与此同时,相比于纵向上对农村居民生活状况不断改善的乐观统计,“城乡居民收入比”这一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数,却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0:1,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为2.90:1,2002年继续扩大到3.11:1,之后基本保持不断扩大的趋势——2006年扩大到3.28∶1,2007年更是达到了3.33∶1。

  农民增收的“两最”困境,引发了各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的思考。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认为,居民和农民在收入、教育、医疗、福利等方面享受完全不同的待遇。农民从事传统农业,人均纯收入中四成是实物折抵的收入,还有两成用于预购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而城镇居民能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还能享受医疗和失业保险等多种福利补贴。

  专家表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持续扩大趋势,根本原因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收入基数低,同时受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

  有关方面紧锣密鼓谋划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最基础、最重要的就在于搞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 马铃薯 连续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