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志智双扶”跨越千年


  

  

  

  

  杨宇

  头发刚垂到脖子,身穿粉色外套、黑色西裤的杨宇,看上去精明干练。这个45岁的女县委书记,扛着云南省西盟县脱贫的重担已有8年。

  “这8年,我印象最深的是,刚到西盟时看到的贫困面如此之大,农村的茅草屋、石棉瓦房很普遍,脏乱差的生活环境让人很难受。但是现在,我们的县城是一个4A级景区。”杨宇很骄傲。

  西盟佤族自治县,直到1956年才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云南乃至全国来说都是属于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2018年,西盟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率先在“直过民族”地区实现脱贫,摆脱了长达3000多年的贫困状态,实现了千年跨越,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中国奇迹的西盟篇章。

  “我们所说的脱贫,说到底,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人的改变上。我们最终摆脱贫困,实际上是摆脱人落后的思想观念,同时提升人的能力素质。”杨宇语气铿锵,“扶贫要‘志智双扶’,才能够真正地摆脱农村的贫困面貌。”

  杨宇说,回想2015年西盟县的农村危房改造,那时的群众对于脱贫没有信心,“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情况比较普遍,如何把群众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把主体意识树立起来,最终让贫困群众成为脱贫的主力军,一度让西盟县的干部犯了愁。

  西盟县牢固树立“群众要脱贫,干部思想先脱贫、能力先脱贫”的理念,把最精锐的力量、最优秀的干部放到脱贫攻坚第一线,通过建立常态化学习考试制度,着力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在全县铸造出一支能打仗、会打仗、打胜仗的扶贫“铁军”。

  党员干部冲在前面,带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西盟在各贫困村村民小组中成立“脱贫工作委员会”,不仅解决了村“两委”人手少、事务多、工作开展困难的问题,还建立了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杨宇告诉记者,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委员由党员或村民中的先进分子担任,“脱贫工作委员会”归村“两委”领导,由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并将其作为细化和抓实农村各项工作的前沿,还把委员作为发展党员的对象和村组后备干部培养重点,做到实际工作和基层人才培养工作“两手抓,两促进”。

  “现在西盟所有村寨的路都修好了,水、电畅通,老百姓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过上了现代文明的生活。上世纪90年代的老县长张岩松回老家看了新村后,打电话对我说:‘那天我这个老人家边看边流泪,高兴啊,你们实现了当年我们想要实现的事情,你们也做到了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杨宇说。

  “对比世界各地的‘直过民族’,在短短几十年间,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跟中国相比。西盟这样一个偏远地区,现在能够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拥有宽敞的教室、完善的医疗保障,非常了不起!”杨宇挺立了一下身板,“我们真正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也充分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伟大复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10-19/203612.html

无相关信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