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雾隐陈炉镇


  对于陈炉,作为陕西人,应该都是耳熟能详的。小时候,每到麦收后的农闲季节,就会有些来自陈炉的人。他们驾着牛拉的架子车,上面大瓮套着小瓮,小瓮里放着坛子、大大小小的碗碟,一律用草绳捆绑了,一路风餐露宿地来到村庄里。一声吆喝,村里就走出一个个庄稼人,用麦子换取一只只坛罐碗碟。这些瓷器,一般都很结实,只要不是人为破坏,都可以传承几代。至今,很多农村,人们虽然不再需要用老瓮装水、腌咸菜了,却依然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这些陶瓷器具,就是来自陈炉古镇的。

  因为这点,去陈炉时我心里就充满了期待。那天恰逢下雨,临近陈炉时,雨已稀稀落落了。路旁的一些村庄,已经出现一些用陶罐堆砌的围墙。车沿着山路一直向上,路旁开始出现白雾。然而,当车终于沿着崎岖的公路缓缓而下时,山坡路旁隐约出现一户户人家,家家都是窑洞,窑洞顶部是平整的,可以晾晒庄稼。院墙全都是一只只瓦罐或者老瓮垒成,自成一种风景。等车开到山腰的游客服务中心,雾已不见,整个古镇豁然展现在眼前。它依山而建,一孔孔窑洞和屋舍组成的院落,一排排,一层层,从山上到山下,形成一个立体的小镇。

  陈炉镇的路面,是用不同形状的陶罐片铺成的。在主人的引领之下,我们首先去了一家陶瓷坊。这家的窑洞也是依山挖掘出来的,正面三孔窑洞,两孔是制作碗罐的,侧面一孔则是制作陶瓷作品的。只见转盘上放着一块圆柱形的黏土,在快速旋转中,经过师傅的手,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只碗坯,然后被整齐排列在一条木板上,再端到院中的屋里去晾干。晾干的泥坯,由画工画上花纹,烧制出来,就是一只只青花老碗。在制作陶瓷作品的窑洞里,一位中年工艺师正在泥坯上绘制青色的山水画。眼前这些未经烧制的陶瓷罐看上去并不起眼。但是画好后,装进炉窑里经过火的洗礼,最后脱胎换骨,变成了光泽夺目、色彩鲜艳的艺术品,真是一种奇迹。

  瓷器的陈列室,有青绿,有天蓝,也有乳黄、洁白,一只只晶莹玉润瓷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却都精美绝伦。当然,最让我们感兴趣的,还是架子上那一组组陕西民俗人物陶瓷件。有老人坐在桌旁喝着茶听戏的,也有壮汉打着竹板吼秦腔的,还有端着老碗蹲在地上吃面、喝酒划拳的,甚至有一尊腋下夹着公文包、手里拿着大哥大的上世纪90年代的大款陶瓷像,姿态传神,让人看了不禁莞尔一笑。那些充满乡村童趣的陶瓷像,则勾起我童年的记忆。这些民俗陶瓷像,有的是未经上釉烧成的土黄色,显得质朴可爱;有的上有青绿的釉色,一只只晶莹得玉一般,让人爱不释手。

  在陈炉的陶瓷博物馆,我们看到了陈炉有史以来珍藏下来的精美瓷器器具。它们展现了陈炉陶瓷制作工艺技术的发展和变迁。这里,有每一个时代留下的优秀的代表作,也有童年时常见的,当时的农民用来装菜油、酱醋的黑色带耳圆口瓷瓶,还有普通人家腌咸菜用的白底黑花的坛子,并且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

  参观的过程中,我发现,陈炉所代表的北方陶瓷器具,跟南方的比是有很大区别的。陈炉的陶瓷器具都比较厚实,就像陕西人一样,一个个结实,浑厚。在我小时候,村里的大人小孩,手里端着的,都是陈炉制造的这种沉重结实的白底青花大碗。而南方的陶瓷器具,则比较偏薄,秀气,小巧。不过,随着时代变化,生活品味的提高,今天的陶瓷器具,在人们的眼里已不再是单纯的生活用品,还是供人把玩鉴赏的艺术品。随着人们对精美陶瓷器具需求的增多,今天陈炉的陶瓷器具,艺术性、观赏性也越来越高。

  离开陈炉时,天上又开始飘起细雨,随着车子盘旋而上,那一处处陶罐围起的院落、窑洞,慢慢落在身后。等到山顶,回头一看,整个陈炉镇又隐没在白茫茫的大雾当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7-09/199865.html

无相关信息
下一篇 :灯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