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蜜”事业里的“甜”生活


深度贫困地区与中蜂适宜养殖地超90%重叠—— “蜜”事业里的“甜”生活

  本报记者孙眉

  如何将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长期奋斗在扶贫攻坚第一线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专家发现,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与现有中蜂适宜养殖地有超过90%的重叠,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蜜蜂正是最佳的生态承载体。

  “宁陕模式”:科学养蜂助力合作社带动脱贫解困

  宁陕是陕西省南部的一个贫困县,森林覆盖率达90.2%,迄今还有贫困户3844户8925人,仍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县。

  在宁陕县,养蜂承载着当地百姓的脱贫致富梦想,全县有2160余户农户从事中蜂养殖。蜜蜂所确立了以李建科教授作为对口帮扶的责任专家的专家团队深入实地调研发现,当地虽有养蜂习惯,但老百姓不会科学养蜂,主要体现在养殖管理粗放、饲养技术不过关、蜂病防治难三个方面。

  对此,李建科教授带着先进的养蜂理念和养蜂技术,在8个月时间内先后6次深入宁陕开展科学养蜂技术、蜂病防控、蜂种选育和产品加工等环节技术指导,开展现场培训十余次,向贫困地区群众培训便于管理的活框取蜜养蜂方式,有效解决了中蜂的现代化饲养技术问题、“中囊病”的防控问题。

  有了蜜蜂所专家保驾护航,短短几年,宁陕全县中蜂数量由不足4000箱发展到1.8万箱,蜂蜜产量126吨,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产业初具规模。全县有516户贫困户养蜂7854箱,年产蜂蜜39.3吨,户均增收4000元。2018年7月宁陕县被授予“蜂业提质工程示范县”称号。

  “鹤峰模式”:质量安全保障精准扶贫模式落地生根

  上世纪八十年代,蜜蜂所杨冠煌等中蜂养殖专家在湖北省农业厅的配合下,连续多年在恩施州开展中蜂活框饲养技术研究及推广示范,帮助当地建立了养蜂技术推广和管理队伍,为恩施养蜂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2015年和2016年,鹤峰县和利川市发生食用蜂蜜造成中毒死亡事件,引起舆论关注,恩施蜂蜜陷入全面滞销,产业面临崩溃,公众消费蜂蜜恐慌蔓延。

  在产业发展遭遇波折的关键之时,蜜蜂所质检中心主任、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产品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岗位科学家李熠受命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会同当地专家深入山沟开展有毒蜜源植物的排查和调查处理。

  问题导向,危中求机。通过辛苦攻关,李熠及其科研团队终于探明了有毒蜜源植物,并成功研制了蜂蜜中雷公藤甲素检测试纸条。如今,测试纸条已在鹤峰县蜂蜜生产和收购环节推广应用,只需要3-5分钟即可判断该蜂蜜中是否含有有毒成分,彻底解决了困扰当地几十年之久的难题。测试纸条的广泛应用,也为保障云贵地区、横断山区、武陵山区的蜂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考虑到现在贫困地区主要养殖的中蜂,具有产量低、价格高的特点,质量安全尤其是生命线。蜜蜂所专家们通过普及科学养蜂和饲喂技术、普及养蜂器具卫生及消毒知识、倡导蜂农个人卫生和蜂场内务整治,宣传蜂产品加工和品牌营销思路等,让质量安全、优质优价等现代生产理念走入更多贫困地区蜂农的心。

  “陇南模式”:为贫困地区蜂业发展搭上“电商直通车”

  蜜蜂所从2015年起,在秦巴山区特困地区陇南市开展了定点蜂业扶贫工作。陇南市1区8县都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是甘肃省贫困村最多的市,当地扶贫任务巨大。

  受中国农科院党组选派,时任科技局处长、现任蜜蜂所副所长的杨永坤同志到陇南市挂职副市长,由此开启了蜜蜂所与陇南市接近4年的蜂业扶贫之路。

  2015年,杨永坤牵线蜜蜂所与陇南市政府签订了《所地科技合作协议》,确定把陇南建设成中国农科院蜜蜂所的科研示范基地,蜜蜂所李熠、石巍、张红城等专家被聘为陇南市中蜂养殖技术顾问。3年间,蜜蜂所专家跑遍了90个贫困乡镇、500多个贫困村,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精准施策及推进蜂业技术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专家们还协助打造出徽县榆树乡苟店村、嘉陵镇严坪村等一批养蜂专业村社,大批贫困户通过中蜂养殖实现了脱贫。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蜂蜜 重叠 连续 处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