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加快完善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


  国际贸易竞争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国外特色优质农产品大规模进入,国内小农经营的水果、水产品等传统优势产品日渐式微,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市场要求。近年来,水果、茶叶等产品出口额增速放缓,2017年出口额分别比2016年下降0.9%、7.9%。在全球农业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面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产业布局和资本渗透,我国农业产业应对能力明显不足。这对农产品产销对接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三、农产品产销对接借鉴国际经验

  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史看,在物流体系、组织建设、对接机制和政策支持等方面都有很多成熟的经验、模式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高效的物流体系。无论从历史变迁还是从国际比较看,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是产销对接最重要的载体。美国凭借便捷的交通设施和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物流装备,形成了“产地—配送中心—超市与连锁店—消费者”庞大而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成熟的中介组织。发达的流通组织是保证农产品产销对接重要的基础。欧盟各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农业公司以及专业协会,为广大农户提供了大量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配套的仓储、运输和销售服务。法国有800多家牛奶收购、加工和销售合作社,收购全国一半左右的牛奶。

  灵活的对接机制。农产品面临的是全球化竞争,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各国产销对接模式不断创新,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比利时、荷兰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全国联合拍卖,统一质量标准,实时发布行情和电子交易,荷兰80%的蔬菜、82%的水果和90%的鲜花都通过拍卖市场成交。

  坚定的品牌理念。为增强产业竞争力,扩大产品溢价收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一直高度重视品牌建设。美国柑橘果实均贴有品牌标签,包含了条型码、原产地、检验批次、商家品牌等信息。日本1979年就开始打造一种或几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促进农产品销售。

  纵观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实践,农产品产销对接普遍以集聚资源要素为基础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以产业融合为目标向社会化、组织化方向演进,以品牌培育为引领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迈进,以政府引导为保障向规范化、持续化方向转变,这为我国农产品产销对接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益经验。

  四、农产品产销对接新思路新布局

  农产品产销对接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不仅要识其“时”,更要究其“理”,既要着眼架构农产品生产到消费的桥梁,更要注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分工分业、创业创新和农产品市场运行稳定。

  农产品产销对接需要新思路,必须实现“三变”。一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展会和产销对接活动重点由数量扩张向强素质、提动能转变;二是对接方式由主要依靠有形市场向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直供直销、期货市场等无形市场并重转变;三是由注重数量交易向保障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

  农产品产销对接需要新布局,必须突出“四新”。一是建立新机制。准确认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流通趋势,以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为核心,优化农产品市场流通制度环境,构建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长效对接机制。二是运用新模式。充分发挥产销对接活动的平台作用,集聚各类要素,推动产地与销地相衔接、现货市场与无形市场相配套、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呼应,引导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提升消费的安全性、健康性和稳定性。三是把握新重点。立足国内供需形势,放眼国际市场,围绕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健全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关键设施,强化农产品流通主体培育和品牌塑造,实现农产品由地头到柜台的高效、低损流通。四是挖掘新价值。以资源禀赋为定位器、以市场需求为导航灯,不断深化产销对接与农业产业各领域的融合,实现产业价值的再造提升。

  我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存在着独特性,必须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要素向产销对接各环节优化配置,搞好调控、支持、引导与服务,着力解决农产品市场流通过程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二是保障有效供给。适应我国当前小农生产经营为主,以及跨区域大规模长距离的流通形势,针对农产品需求越来越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以产销对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三是带动农民增收。以提高农民应对市场能力、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为重点,带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完善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四是促进城乡融合。立足城乡资源禀赋优势,通过精准对接,打破行业、区域、城乡间原有阻滞障碍,促进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要素顺畅流通,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衔接,城乡产业有机融合。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营销 数据 增加农民收入 茶叶
上一篇 :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