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李文祥的“悔”与“不悔”


  本报记者 张培奇 实习生 王晓星

  “不该啊,那天见到卢书记,我真不该把那包东西拿出来,不该惊动领导,给大家添麻烦了。”至今,见到记者采访,老英雄李文祥嘴上还是喃喃说着这句话,后悔自己拿出布包,惊动了省委书记。

  李文祥是河南濮阳范县人,1947年参军入伍,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平潭岛等战役,荣立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各一次,荣获“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后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务农,一干就是五十年。2011年1月4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看望范县困难群众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他的英雄事迹,随后在全省掀起了学习李文祥的热潮。李文祥也在2011年9月20日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突如其来的荣誉和待遇,让这个已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应接不暇:简陋的堂屋装上了顶棚,破厨房改成了板房,添置了沙发和彩电,家里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和暖气片……“卢书记走后,党和政府又是给我盖新房、改旧房,又是给我检查身体,各级党委政府都来慰问我,我原来所在的部队和原来的工作单位也都派人来看望我,给你们添了多少麻烦?叫我咋感谢你们?”

  在付出与回报的天平上,接踵而来的回报让老人忐忑不安,老人甚至不希望大门外再有人进来,“没人来,就不花钱了。比我好的人多得很呢。一个老头子,没必要花钱,有这钱建社会主义多好!”

  老人这样说,也这样做。在人生的几次大的转折点上,老人从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

  1962年,国家政治经济困难时期,农业歉收,于是号召干部精简下放支农,而这时老人已经转业成为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的保卫干事。在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和种地的农民之间,老人毫不犹豫地作出了选择,率先报名,带头支农,又怕领导因为自己是革命功臣不批,当场咬破手指,在申请书上按下了血指印。老人的解释很简单:“共产党员应该听从国家号召,群众饿肚子,干部有责任!”

  下乡支农去处多,可老人还是带着妻子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范县,而他明明知道地处黄河故道,洪灾频繁,土虚田瘦人贫的家乡有多穷。

  回乡后老人绝口不提自己的荣誉,而是扎根农村默默奉献,带领村民挖水渠、复耕农田,为家乡的变化付出着自己的心血。    

  在此期间,老人从未对任何人讲过自己在部队时候的辉煌历史,而是把自己在部队荣获的立功受奖证书和奖章用布包好,压在了箱底,村里人不知道,自己的亲生女儿也不知道,大家只当他是一位普通的复员转业军人。

  1979年,在老人当农民的第17个年头,家里突然来了两位不速之客。福建省建设厅来了两位同志,告知组织上决定恢复他的干部身份,请他回福建工作,又见老人家境贫寒,就劝他及早动身。老人感动之余便婉言拒绝:“困难是暂时的,日子慢慢会好的。我在农村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再说我是生产队长,村里群众也需要我。要是大家都去富的地方,穷地方没人来,那不就更穷了?”

  1984年7月,范县民政局按他原工资额的40%每月发退职救济费26.48元。1985年福建原单位又来人外调,确定从10月起每季度给他寄发退职补助费。他拿着收据找到县民政部门,说不能两头拿钱让国家吃亏,不再享受救济费。他符合离休条件,却不提出申请,至今没有享受待遇。1979年、2001年全国优抚对象普查时,县民政局12次对优抚对象进行核查,1985年、1993年全县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排查,还有军转干部普查等等,可他却一再地让那些表格空置。

  有人问,作为一个特等功臣回乡支农,一干就是50年,自己后悔过没有?老人的“不后悔”显得铿锵有力:“一个人,得说到哪儿做到哪儿,说回家(支农)就回家(支农)。前走走,后退退,啥事都干不好。干事就干出个名堂,实现个人的计划(理想)。没决心,打退堂鼓,让人笑话!”还有人问,如果省委书记没有发现你的小布包,它会悄悄放到什么时候?老人很平静:“等我死了,放在棺材里带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复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