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农家女郭晓平与她的“群英翠”艺术团


  本报记者 蒋培玲 通讯员 魏明俊

  北京市怀柔区有一个剧团家喻户晓。几年来,剧团无偿送戏下乡、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演出500余场文艺节目,足迹几乎遍及全区每个村镇;剧团创演了10余部现代小评剧,贴近百姓生活,被大家称为“百姓的贴心剧团”,并于2007年被北京市文化局评为北京市优秀品牌团队;2012年春节,剧团送戏下乡到怀柔区渤海镇田仙峪村,表演的《花为媒》得到了胡锦涛主席和现场观众的高度评价;2012年4月,剧团的原创大型现代评剧《奇迹》首演,再现了54年前6万民工修建怀柔水库的壮举……

  许多人都想象不到,创造这些的是一个由怀柔评剧爱好者组成的民营剧团——北京群英翠艺术团。而这个剧团的创始人,也是怀柔土生土长的地道农家女郭晓平。

  群英荟萃票友“玩”出专业水平

  出生于怀柔区汤河口镇庄户沟门村的郭晓平,从小喜欢听评剧。2002年底,在怀柔区文联和怀柔区戏剧家协会的一次活动中,零基础的郭晓平喜欢上了源于民间、通俗易懂的评剧艺术,从此便一发不可收。2003年,经营铁艺生意的她和几个评剧“票友”创建了自娱自乐式的评剧团,并取名“群英翠”,寓意“群英荟萃”。

  2004年,她和9岁的侄女参加了北京市文联举办的“首都第二届家庭文化艺术节”,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但同时她意识到,剧团要想进一步的发展,热情之余必须要有“专业性”。随后,她将自家厂里先后腾出部分厂房,免费作为剧团的活动室,并自掏腰包购乐器、买服装、请老师、搞培训。自2004年以来,剧团先后聘请了苏纯飞、于小柱、王金章、崔东坡、戴月琴等评剧表演艺术家担任艺术指导,以老师带学生、专业带业余。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了2006年,郭晓平领导的小剧团凭着过硬的演技水平入选北京市“星火工程”,2007年成为为数不多的北京市品牌业余团队。请他们演出的人日渐多了起来,“去年底,琉璃庙镇西台子村的戏台建好之后,就请我们连演了3天、6场戏。”她高兴地说道。

  歌唱生活走进百姓心坎儿里

  剧团演员的水平提升了,诸如《花为媒》《李三娘》《杨三姐告状》等经典大戏的演出能胜任了,观众的口碑也上去了。但是演出内容仍然是旧戏多、新戏少,经典多、原创少,为此,她邀请戏曲作家编写新戏。

  “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排老戏上,得有反映我们怀柔火热生活的原创作品。”郭晓平对大家说,“好的评剧是歌唱生活的,能够走进百姓的心坎儿里。”

  事实证明,郭晓平的做法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2008年,剧团根据真实故事创作了《山凤凰》,讲述了一个农村女孩考上大学却无法支付学费,相依为命的奶奶想尽办法让她就学的感人故事。至今,群英翠艺术团共创演了《一场风波》、《新上任的女书记》等10余部反映当代农村百姓生活的现代评剧小戏。“许多观众看后都落泪了,因为戏里说的就是他们自己的故事。”

  经过多年发展,剧团由几人发展到近百人,郭晓平有了更高追求——想要创作一部大型现代评剧。2008年,怀柔区政协出版了《水利丰碑青史长存》一书,让郭晓平找到了灵感。她先请到当年在怀柔水库修建工地当过民工的文学爱好者刘贤学,并根据刘贤学创作的小说,又请专业人士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光是剧本,就先后8次易稿。

  坚守传承融进生命的血液

  应了古人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11年,正当郭晓平为评剧大戏奋斗时,一个噩耗传来——丈夫因意外突然离世。一下子,家里所有的负担都压在了她身上,她不得已放弃了心爱的评剧接手家里的铁艺生意。

  但她始终放不下对评剧的爱。半年后,在大学刚毕业的儿子能够接手家里生意后,她重新选择自己未竟的事业。她再次请来中国戏曲学院的老师、中国评剧院的作曲和导演,终于完成了全剧在剧本台词、场景设置、唱段作曲等方面的创作。今年4月,重现54年前6万民工修建怀柔水库壮举、长达110分钟的大型原创评剧《奇迹》正式与观众见面了。首演当天,不少当年修建水库的亲历者湿了眼角,忆起难忘的青春岁月。

  8月15日,记者前去采访郭晓平,在工厂车间改建的利达鑫戏剧活动中心内,郭晓平正在用摄像机记录台上小演员们的表演,原来她们正在进行暑期戏曲培训班的汇报演出。她说:“办培训班是希望更多人来传承评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8-18/188271.html

无相关信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