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新安县城乡共享文化惠民“盛宴”


    本报记者 张培奇 通讯员 刘功银

    县城居民白天到图书馆读书看报,夜晚在家门口唱歌跳舞;农村群众放下锄头能欣赏到城里的大片儿,隔三差五还有戏剧送到村里,遍布各村的农家书屋和共享工程不但能陶冶情操,还能学到致富本领……

    近年来,河南省新安县坚持公共文化资金向农村倾斜,不断加强公益性文化产业设施投入。乡镇建起了文化站,行政村建成了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形成了以县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纽带,村文化大院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文化设施从“有”到“好”

    文化惠民,既要有“免费午餐”,更要有“文化盛宴”。今年,新安县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要求不光“有”得看,还要能看“好”,不断提升基层文化造血功能,为群众文化充实新内涵。

    前不久,在石寺镇林岭村的文化广场上,县剧团送戏下乡,演员在台上表演戏剧《包青天》,台下村民们听得聚精会神,还不时鼓掌叫好。可在以前,村里连个像样的场地都没有,剧团来演出只能把戏台搭在村委会,村民们看戏时连站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在各级的支持下,村里建起了能满足中小型活动的文化广场,农闲时群众在这里踏歌起舞,开开心心。

    县文广新局局长王书林说:“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我们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来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今年县文化馆开放多个场所,分别开办了古筝、二胡、钢琴、小提琴、少儿舞蹈、成人舞蹈等培训班,吸引了众多人参与到群众性文化活动中来。”

    文化传播从“送”到“种”

    在第三届新安樱桃节上,由礼河村群众表演的说唱节目《樱嫂》引人注目,演员们生动的表演、优美的舞姿、字正腔圆的演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演员实际上都是本村的农民。农民演员咋会表演得如此专业?这得益于该县开展的文化骨干培养工程。

    以往农民享受文化生活主要靠各级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由于点多面广,加之人员设备的局限,文艺团体一年不停地演,每个村的群众也只能看到几场。为改变这种现状,该县注重从基层群众中发掘各类“民间艺人”,培训文艺骨干,组建文艺团队。近年来,先后组建了磁涧镇礼河村艺术团、石井村新农村艺术团、城关镇金秋艺术团、老干部演唱队、夕阳红艺术团、少儿艺术团等各类文艺团体20余个,并坚持有组织、有计划地排练节目,经常性开展演出活动。夕阳红艺术团和金秋艺术团都是由老年人组成的文艺组织,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每年演出都在80场以上。同时,该县还在乡镇、企业建立了16个基层艺术培训点,县文化馆定期进村开展文化艺术服务,培育了多个业余文艺骨干队伍。

    如今,以乡土文化为展示平台的演出形式,深受人们的欢迎,被群众称为没有围墙的“星光大道”。河洛欢歌成为百姓大舞台,极大地调动了全民参与文化的热情,让很多传统文化资源得以恢复。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群众不光是文化的受惠者、享受者,更是文化的主人翁、创造者。有了他们的参与,文化惠民真正汇入了文化民生的时代交响。

    群众文化从“单”到“多”

    一提到群众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唱戏、社火等传统表演形式。如今,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对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单一表演形式已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曲万涛说,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建设好、管理好、发挥好文化设施的作用,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既是现实需求,也是和谐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能够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

    新安县按照创新形式的总体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号召机关、干部、群众上下联动,积极参与,营造了良好和谐的文化氛围。该县先后采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廉政文化、节庆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利用“三八”、“五一”等节日,开展文化进景区、进军营、进厂矿、进社区,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展示活动,还组织了11个放映队,入村巡回放映,每年为农村放映场次达3500场以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樱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