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整合职能激发活力


    本报记者 王景山

    作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五个试点地区之一的重庆市,自2008年以来特别是2011年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启动以来,摸索出不少富有成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其中,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简称计量质检院)与市畜牧科学院(简称畜科院)进行的“整合职能、激发活力”,便是该市科研院所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的一项管理创新。

    整合资源

    计量质检院是2005年由市计量技术研究所、市流量检测技术研究所等21个质量、计量检测研究所合并组建的,同时,将远郊区县的质监技术机构进行整合,成立6个区域性计量质量检测中心。通过这次整合,将重庆市原有的82个计量质量检测事业单位精简为7个,不但有效解决了技术机构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的问题,而且实现了质监技术机构与区县质监局之间的彻底“脱钩”、“断奶”,全市质监系统建立起了政事分开、规范科学的管理体制。2011年,根据进一步精简机构、优化资源和合理布局的总体要求,市质监局撤销了江津、合川、永川三个区域性计量质量检测中心的独立建制,将其作为3个分院并入计量质检院,扩大了检测规模效应,为技术机构逐步转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坐落在荣昌县的畜科院,是2003年由市养猪科学研究院、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种猪场3个单位合并组建的。组建后,结合“三农”工作和现代畜牧业发展实际,强化了与国家农业创新体系要求相适应的学科建设,突出发挥生猪健康养殖、畜禽育种和草食牲畜研究的特色优势,合理配置研究资源和科技力量。目前,该院设有10个研究所、3个研发中心、8个综合处室和6个分院,并建起27个研发平台,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现代畜牧科技信息交流、成果转化和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

    这两家单位均通过职能整合和结构调整,使各类资源得到了有效集聚,解决了以往研究机构“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散、小、低、弱状况,科技创新与研发和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能力都得到极大提升。

    创新体制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体制机制,是计量质检院和畜科院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并呈现效率提高、活力增强的喜人局面。

    首先是对人事制度的改革,推行岗位聘任制,定岗定员定责、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以“确保科研、精简行管、充实实体”为主旨,避免因人设事、因人设岗。一批博士和各类高端人才相继被引进担任项目或学科带头人。畜科院刘作华院长坦言,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农业科研单位行管、工勤人员富余,合并之初,该院科研、行管、工勤人员比例分别为4∶3∶3,经过改革现为6∶2∶2;目标是再过5~7年努力,实现国家规定的7∶2∶1。目前,该院已聘请23名院士和著名专家为院里科技事业发展提供指导。

    其次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分配制度,以此来激励先进、凝聚人心。两院根据各自实际都制定了内部考核与分配制度,以岗位责任大小、工作量多少为依据发放绩效工资,向关键岗位、重要人才倾斜。计量质检院党委书记王承告诉记者,改革使全院上下呈现出“三多三少”的新变化:议大事、思发展的多了,发牢骚、挑毛病的少了;勇挑重担、忘我工作的多了,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少了;主动服务、优质服务的多了,办事拖拉、遇事推诿的少了。

    畜科院还以产权社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突破口,改革部分产权制度。如依照国有企业改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新组建职工参股、集团公司相对控股的有限公司,促进了人才、科技、地产等资源与科技人员和职工的优化组合,为确保国资增值、提高职工合法收入积累了经验。

    提升服务

    重庆市计量质检院和畜科院的改革过程与成果表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绝不是简单地减机构减人员甩包袱,而是通过改革调动各方积极性、增强发展活力。在事业单位改革政策的指导下,他们坚持“科技立院、人才兴院、经济强院”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2006年,重庆市政府把计量质检院作为市三大科技平台之一,纳入“科技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中进行布局。该院资产已从成立之初的1.5亿元、精密仪器设备4000多台(套),发展到目前的8亿元、8000台(套),综合水平已位居西部地区前列。该院跟踪重庆产业发展现状,建起国家级检测中心(站)10个;开创的第三方公正检测新模式,驻厂开展电煤检测工作,积极参加企业能效评价,发挥了计量在节能减排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广泛与工商、卫生、科研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合作,积极向周边省市延伸业务,迈出了机构转型的新步伐,“重庆检测”的名片更加亮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畜牧 检测 牲畜 强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