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郑培宏:扎根于大沙洼林场的老树根


    本报记者 于洪光 吕兵兵

    “人这一辈子,干两件事永远没错,一是育人,二是种树。我呢,就是个栽树的,栽树也简单,只要树根朝下就对了。”谈起在大沙洼林场的35年,郑培宏用最简单、最朴实的话语做总结。

    “他就是扎根于大沙洼林场的一盘老树根,他的身上,体现了最伟大的树根精神。是他用扎根大地、锐意进取的坚持和信念,换来了大沙洼林场的枝繁叶茂和‘林游融合’发展的灿烂今朝。”山东省林业局副巡视员马福义这样评价郑培宏。

    郑培宏1977年参加工作就来到大沙洼林场,35年来,他使这片面积1.2万多亩的盐碱荒滩恶土,变成了现在的林海相亲美境。林场先后被评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十佳国有林场”等,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奖章”和“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人物”等荣誉称号。

    一干35年,甘作荒滩播绿人

    今年69岁的丁元生,是大沙洼林场52年发展最好的见证人。“1960建场,当时是一片荒滩,不靠村不挨店,冬天种好的麦子,春天一场风沙,就剩不下几颗苗了。”

    丁元生回忆,年仅18岁的郑培宏来到林场后,面对恶劣环境,表现出了超过常人的适应能力。“白天造林,晚上他还加班学习,为了学好嫁接技术,走在路上都拿棉条棒做练习,让俺这些老职工都服气。

    上世纪80年代末,一贯埋头造林的大沙洼林场职工,突然迎来了一场“暴风骤雨”:林场由全额拨款划归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林场长期靠财政拨款,只注重生态效益,林场改革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效益低下,最困难时欠款321万元,职工23个月未发工资。

    1993年11月,郑培宏临危受命,担任了林场场长。郑培宏没有退缩,他向林场职工发出了宣言:心甘情愿栽一辈子树,同心协力换崭新明天。

    创新求索,敢为改革先锋者

    马先锋当时在林场办公室工作,他说,场子里一穷二白,因为欠款,多的时候一天接8张法院传票。就在此环境下,郑培宏到东港区林业局借了200块钱,购买了铁锹、斧锯等工具,开启了艰苦奋斗之路。

    当时,为了治虫,林场组织了驯鸟队,每天用哨子引着上千只鸟捉虫。这逐渐成为了日照的一大景观,前来林场参观、游玩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点,触动了郑培宏:“林场有蓝天碧海,有绿树金沙滩,这不正是发展旅游的独特优势吗?”于是,他组织职工在海边修建了几间活动板房做为冲洗房,购置了旧渔网做成防鲨网,开辟了海水浴场。“就一根杆子拦了个门,2块钱一张门票,边售票,边建设,边开发。”郑培宏这样回忆林场旅游的开始。

    就这样一步步摸索,1994年8月,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正式挂牌营业。1995年,郑培宏带领职工对海水浴场进行扩建改造,用箩筐抬沙土,修建了通往海水浴场的道路,当年实现旅游收入4万多元。1997年5月,他争取台商来场投资配套建设了部分旅游设施;1998年5月,又引进了蒙古大营民族特色旅游项目,实现旅游收入50多万元……

    林游融合,勇当林业引航员

    秦楼街道任家台村,距离林场不到两公里,在林场旅游的带动下,这个村现已成为了渔家乐专业村,是“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村党支部书记王者祝介绍:“从没有路,没的烧,没的喝,到现在的年旅游收入过千万元,是郑场长的领导,林场的开发,才引领俺村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2011年,大沙洼林场实现各项综合收入6000万元,带动周边10个村庄,实现旅游收入2亿元。这些成绩,没有让郑培宏满足,他意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发挥森林的生态文化效益,探索现代林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所有务林人的共同责任。

    于是,郑培宏确立了“林游融合”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林兴游、以游养林”,每年从旅游收入中拿出400多万元反哺于林业,收购周边村庄的洼塘、闲置地进行植树造林,以实现“越开发,森林越繁茂”的效果。

    在林场北部,一片面积80亩的新建黑松林刚刚吐出脆嫩的绿芽,这是今年植树节期间,郑培宏带领林场职工新开辟的。据日照市林业局局长张博华介绍,郑培宏秉承生态文化理念,积极开展海防林改造试验,探索了“林中造林,树下栽树”模式,发展立体复式混交造林。他主持完成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与更新改造工程》,被省林业局、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确定为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十大科技示范工程。现在,大沙洼林场植物种类达200多种,建成了江北最大的水杉林地,成为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鸟语花香”的美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林场 造林 林业 森林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