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生活中虽有艰辛,但我们并不卑微


    郭元鹏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经济开发区许阁村的冯守印老人,有一个特殊的爱好,那就是写诗,从1970年至今,已写了千余首。冯守印说什么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竟会被称为“诗人”。提起这,他还有点不好意思。

    远近闻名的“乡土诗人”

    最近,笔者专程来到许阁村,寻访已经80岁的冯守印老人。当时,他正和村里的人商讨自己写的歌颂新农村建设的诗。在老人的书桌上放着一盏台灯,摆放着笔墨纸砚,平日里老人既善于观察生活,又关心国家大事,更热衷于用诗句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以此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警醒自己,教育子女。

    “我觉得现在的生活是再好不过了。我这个从旧社会走来的苦孩子比别人有着更深的体会。”冯守印说,他学问并不高,所以真动笔写起诗来,困难不少。不过,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从年轻时代起他就开始写诗了。他酷爱学习,经常借助书本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并将报纸上的优秀文章剪贴在笔记本上当资料,40多年来剪贴了上百本。

    读书之余,冯守印拿起笔创作诗歌。进入老年后,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他没有负担,有了更多闲暇时间,读书、写诗成了他生活的主要部分。冯守印觉得,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是言志抒情的好东西。他有一本古诗的书,不知读过多少遍,书里的诗能背诵一大半。他不管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有空,总是手不释卷,中华传统诗词让他心胸开阔了。一首诗,他总是改了又改,等他改好了,村里也流传开了。由于他的诗文字浅显、读来朗朗上口,老百姓都看得懂。村民们说,读着这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乡土诗歌,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

    40年写诗千余首

    谈起诗歌写作,冯守印很谦虚地说:“每到深夜我就睡不着了,白天看到的一些事物总在脑中回荡,经常在半夜三更披衣挥笔。其实我也写不出高深的诗词,都是自我消遣的顺口溜罢了。”40多年,冯守印的诗歌写了千余首。老人说,他每天至少要用一个小时来进行创作,只要有灵感,都会随时随地记录下来。他说:“哪怕一天没有拿起笔写写画画,生活里就像是缺少了点什么。”

    白天干活很辛苦,晚上别人都睡觉了,冯守印就把白天干农活时的感受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冯守印告诉笔者说:“其实,我们农民,虽然有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但我觉得我们并不卑微。我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阅读我的诗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农民。”

    冯守印诗的题材特别广泛,那些口口相传下来的民俗风情,左邻右舍的故事,家乡点点滴滴的变化,庄稼的长势、家禽家畜的模样,他都记录在作品中。“斜阳照乡间,花香引蝶恋。”他在田间劳作时发现一丛少见的野花,惊喜之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老人的诗歌中,有很多是反映国家翻天覆地变化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家国的爱恋。

    孝道题材诗歌教育后人

    冯守印老人创作了一首题为《论孝》的诗歌,主要是教育自己的子孙要尊敬老人。翻开他一页页精心书写、载有千余首诗歌的诗集,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孝道为题材的。老人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的家人,每当孩子们出远门工作或上学时,老人总会用作诗这种特殊的方式寄予祝福与希望。老人的小儿子在河北保定当兵,老人经常给他寄去自己创作的有关孝道和爱国的诗歌。孩子在部队成为道德模范,获得过6次3等功和1次2等功。他还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一位素不相识的孤寡老人,在当地传为佳话。看到一位邻居数年如一日照顾卧床老母亲,冯守印写下了“九旬慈母卧病床,漫漫长夜泪满衫。”的诗句。老人的孝道诗歌在乡邻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家都在向他学习。每当大伙夸赞他时,老人的眼睛就笑成了一条缝:“我这是自得其乐啊。人活一辈子,要有一点兴趣和爱好,生活才会有滋有味。”

    老人每天都坚持看新闻、写诗。当笔者问老人写了这么多年的诗歌有何感想时,老人说:“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他希望,用他的诗,将党的事业、国家的发展、身边的变化,一一记录下来。现在,老人一有时间就要静下心来用创作诗歌的方式来赞美家乡,把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感悟都倾注于笔端。老人希望有更多的读者能通过他的诗歌了解家乡沛县,也祝福家乡的明天会更美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新农村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