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三水破解农村垃圾收运难


    本报记者 郑可欢 实习生 王明峰

    据统计,根据人均垃圾产生量1公斤/日的理论值计算,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3.5万吨/日。全省47个县(市)城区的生活垃圾采用简易处理方式,村镇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生活垃圾积存过多,正在运营的36座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所剩填埋空间不多,生活垃圾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城乡环境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昔日广东各地乡村炊烟袅袅、清流小溪,今日不少地方却垃圾堵村、污水横流。

    在珠三角,作为广东城镇化进程的先行者,生活垃圾数量激增与处理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而佛山市三水区却在“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运用“垃圾外包”、“生态除污”两大着力措施,解决了农村垃圾治理的痼疾。

    对于农村垃圾治理,村一级的垃圾收集工作常常是难点所在,也是城镇垃圾处理一体化收运网络的“最后一公里”的工作重心。2009年起,三水区开始了新的尝试——借助“政府购买服务”的理念,由镇、村两级共同出资,将村内垃圾收集、环境保洁的工作统一外包给专业的公司。正是这一做法,让农村垃圾收集、清运的难题迎刃而解。村里将垃圾收集起来之后,转运的工作就由镇(街道)一级来负责。由街道出资,在辖区内建设了村级垃圾中转站,基本形成了“一村一站”的布局。每天,村里收集的垃圾都要先运到这些中转站,再由镇里的工作人员将垃圾转运至填埋场。由街道投入一部分资金,促成村一级将垃圾收集、清运“外包”,由有资质的公司专业处理,返聘农民就业,形成了线路优化、成本合理、高效环保的收运新模式,标志着政府公共服务真正延伸到基层,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不光如此,三水力倡“生态除污”,把生态除污工程和农村自然环境改造完美结合起来,在位于三水白坭镇西岸村,建造起一个“厌氧池+人工湿地”的生态除污系统。在西岸村,全村1300多人的生活污水都会通过地下管道排放到一套除污设备中,利用厌氧菌分解大分子有机物后,污水排入“人工湿地”里。湿地里不仅有荷花,还有风车草、美人蕉、菖蒲等景观植物,这些植物根系和湿地中的微生物会将污水中大部分的有机物吸收。这片“人工湿地”建于2010年2月,投入资金近30万元,建设成本仅为一个传统污水处理站的1/3。日常运行中,每年也仅需1500元左右的电费。专家介绍,该系统适宜距离镇区较远、用地较宽裕的村落修建。2012年2月,广东省副省长刘昆前来三水调研时提议,在全省推广这种“人工湿地”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垃圾处理并不只是表面工作,而是城乡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幸福广东、创建宜居城乡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实证明,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彻底清除农村垃圾,三水已经走在广东省前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环保新农村,广东在行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湿地 处理 新农村建设 美人蕉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