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农民写村志,记录小村 400年变迁


    《于辛庄村志》编委会部分成员。

    刘文 文/图

    山东临邑县临南镇于辛庄,当曾任15年村支书的任长明和村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将精心编写的100余册《于辛庄村志》发放到村民手中,历时4年,4易其稿,共计9编47章10万余字,并配有60余幅图片的村志,终于画上了句号。这是小村,也是临邑县的第一本村级志书,它详细记述了于辛庄村400年来的社会和生活变迁。

    谈起写村志的初衷,该书发起者、策划人任长明说,他从1971年到1986年一直是于辛庄村的党支部书记,10多年里,于辛庄村的世事变迁他全都亲历了。近些年,国家调整农村政策,对农村加大扶持力度,使于辛庄发生了巨大变化。于辛庄村有248户、1020口人,下分5个生产队,村子靠劳务输出、面粉加工、建筑业等致富,考上大学在外上班、获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创办企业的多达200多人,是全县有名的文化大村、经济强村。正是这些变化触动了任长明。2007年清明节,在县城经营私立学校多年的任长明回家时,第一次提出了编纂村志的想法:“随着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合村并建,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务工离开乡村,再过几年,村里知道过去情况的人会越来越少。要年轻一代真正知道先辈生活的艰辛,让他们意识到现在的幸福,让他们认识到日后进入社会可能会遇到艰难曲折,应该把历史的真相全面地展示在他们面前,让子孙后代都知道于辛庄的由来和发展变迁。作为土生土长的于辛庄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真实的历史记录下来,保存下来。”他的提议得到了任殿明、李志盛、朱永明、李志祥等8名热心人的响应,并很快组成了8人村志筹备委员会和10人村志编纂委员会。

    修史之难,莫过于志。村志编委会成员认真商量后,决定由该村年逾七旬、曾任县地名办副主任的任殿明担任主笔。任殿明老人先后查阅了《临邑县地名考》、《临邑县村落渊源分析》等书籍。白天,老人怀揣纸笔走家串户四处收集资料,晚上便把白天收集的资料整理入册。由于年事已高,老人的视力已经大不如前,在整理资料时都是戴着老花镜,并借助放大镜才能顺利写作。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对工作的热情。当老人记录到反映村子蓬勃发展的内容时,整个人都会跟着心潮澎湃起来,甚至忘记了时间,经常不分昼夜地工作。为使村志更加翔实可靠,村志筹委会和编委会多次召开村民座谈会,不辞辛苦多方寻找知情人收集资料,做了大量考证、发掘、校验、梳理等工作。他们还深入临邑县兴隆镇夏三屯、小辛庄、刘伯辛、老尤陈及济南市济阳县新市镇双柳村等地查询本村二十三姓的由来,并到县档案馆查询地方志等有关资料,确保村志记录内容有根有据。2010年底,《于辛庄村志》终于定稿。

    《于辛庄村志》记录了于辛庄从明朝至今全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沿革,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是该村发展的真实记录,也是传统教育和文化兴村的好教材。村志对曾经使用过的石碾子、石磨、铡刀、织布机等全部拍照,让后代知道这些被时代淘汰的生产用具,见证时代的发展。随着生活方式转变,延续了数百年的各种民俗活动,许多正在渐渐消失,在村志中,这些民俗、节日、游戏、历史掌故以及传统集会活动等,都被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可以永久存留。村志通过400多年的资料对比,客观记录了于辛庄村各个年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状况,生动鲜明地反映出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小村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村民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精神财富。

    “普通百姓修志存史,描绘基层社会生活,在临邑县还是首例。这是对权利的一种诉求。在物权、产权、消费者权益都日渐受到认同的今天,对历史的要求应该被视为一种权利,这种权利正在逐步得到社会认同,这是整个社会开放和进步的一个标志。”临邑县档案局局长魏灵如是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面粉加工 劳务输出 后代 外出务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