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歌剧教我如何不爱你


    蒋培玲

    12月16日,解放军歌剧院座无虚席。当扮演钱学森的男高音歌唱家迟立明那优美感人的咏叹调《回家》唱响时:“我已听到祖国的呼唤,我已看到母亲的笑脸……”场内很多观众潸然泪下,人们被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诚挚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这幕歌剧,是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继《青春之歌》、《宋庆龄》之后推出的第三部原创歌剧。

    2011年可谓中国原创歌剧的井喷年,《太阳雪》、《永不消逝的电波》、《野火春风斗古城》、《西施》等一系列“中国制造”的原创歌剧相继出炉。据粗略统计,今年年内上演或立项启动、投入创作的中国原创歌剧,已多达20余部。正如2010年底美国《纽约时报》刊发题为《西方歌剧在中国进入繁荣时代》和今年8月刊发的《歌剧:西方不亮东方亮》报道所言:中国将成为一个歌剧大国。这可能是中国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歌剧创作高潮后,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歌剧迎来的第二次春天。

    歌剧市场不见冷

    近年来,中国的歌剧热再度兴起。仅2011年,国家大剧院引进和自制的歌剧演出剧目就有20个之多,共计演出88场,成为歌剧市场的“超级大户”。这让普通市民都感受到了歌剧市场的火爆。家住北京的张女士是位外企白领,以前常常去听音乐会、看话剧,但是从未看过歌剧。今年她在国家大剧院看了歌剧《西施》、《乡村女教师》后,发现自己已经落伍了,原因是身边许多朋友早都开始追看歌剧了。

    而于11月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的中国首届歌剧节,更是再次证明了歌剧的市场热度。这届歌剧节上,《土楼》、《红河谷》、《原野》、《远方的胡杨》等14台剧目参加了展演、评比,2台剧目祝贺演出。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全国共有3000余名歌剧艺术工作者汇聚榕城,吸引了5万人次观看。从11月6日开幕那天起,福州就变成了一座“歌剧之城”。人们纷纷奔向剧场,去欣赏《青春之歌》的朝气、《小二黑结婚》的曲折、《茶花女》的控诉……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道出了内心的喜悦:之前很担心福州的观众少,怕冷场,没想到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本来还担心观众的欣赏水平有限,怕与演员互动不起来,没想到掌声不断、场面热烈,谢幕时,不时出现全场起立、要求加演的情形。

    农民也爱唱歌剧

    面对都市里的歌剧热,很多人都觉得这门“阳春白雪”的艺术,一定曲高和寡,在乡下演出市场是无从谈起的。但是,纵观中国歌剧的整个发展历程,农民、农村却是其创作的重要内容和题材。上世纪1945年,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歌剧开始走上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随后在五六十年代相继推出的《洪湖赤卫队》、《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一大批优秀剧目,无不围绕农村题材展开。2010年最新面世的《乡村女教师》,同样也是描写乡村题材的优秀剧目。

    如果说题材“爱农”不新鲜,那么除了专业院团、专业演员的参与,更多的农民投身到歌剧创作表演中来,就应该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了。在今年的《中国达人秀》舞台上,安徽农民徐宏东尤其惹眼,原因就是他凭借自己对歌剧音乐的喜爱,尽管不懂歌词的意思,但在表演帕瓦罗蒂的经典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眠》时,动人的神情能令场内外无数观众折服。年逾古稀的河北农民李艺文,出于对歌剧《白毛女》的执着,带领大里营村的十几个村民自发排演农民版歌剧《白毛女》,并义务为周围群众演出,让这带有浓郁“草根味”的歌剧深受当地百姓欢迎。

    歌剧尚需接地气

    不过,近几年歌剧创作与演出呈现“井喷”状态的同时,观众少、精品少、传唱的旋律少等问题也浮出水面,市场上鲜有诸如《洪湖水浪打浪》的经典传唱。如何解决中国歌剧发展面临的难题,促进歌剧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11月14日,在首届中国歌剧节论坛上,来自全国歌剧界的专家学者集体疾呼:要让歌剧贴近大众,到基层去接地气。

    “现在,我们的作品与观众往往是有距离的,要研究群众的审美,想方设法缩短与群众的距离;要善于发掘在现实生活中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才能引起共鸣,得到百姓的认可。”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王祖皆说,“这是一个关乎歌剧艺术生死存亡的问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24/176875.html

无相关信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