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民间艺人五十载“龙江皮影”传承之路


    于九文在制作一件卡通皮影人物。

    于九文在操纵一件皮影人物。

    “这就是龙江皮影传统剧目之一《秃尾巴老李》中的主人公——黑龙老李,民间传说‘黑龙江’省的省名也因他而起。”在久闻民间艺术工作室,记者见到了黑龙江本土民间艺术“龙江皮影”的传承者——于九文,听他讲述长达51年的艺术传承之路。

    “我16岁就考入当时的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剧院学习皮影,当时只是因为喜欢,也没想到这辈子就没和这门艺术分开。”年近古稀的于九文谈起他与皮影的毕生情缘,回忆中镌刻着深深的迷恋。

    据于九文介绍,早在晚清时,皮影就由一些民间艺人从河北带到黑龙江。后来,这些河北皮影艺人和黑龙江当地的艺人共同将皮影戏发展创新,自成一派,称为“龙江皮影”,与河北、湖南并称中国传统皮影戏“三大家”。传承至今日,龙江皮影已具有百年历史。

    “龙江皮影与其他皮影流派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唱腔。”于九文告诉记者,与河北传统皮影戏捏着嗓子的假嗓唱腔不同,龙江皮影完全使用真嗓唱腔,并在其中加入大量的黑龙江地方方言,凸显东北人的粗犷与豪迈。人物表现形式上,龙江皮影与河北皮影相比也略有不同:河北皮影人物的脸部线条感较硬,龙江皮影人物的表情则更加丰富。

    “我们那时候一个剧团就有50多位演出皮影戏的专业演员,全部都是现场配音、奏乐,不像现在都是电子合成的音乐。”谈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辉煌,于九文老人对龙江皮影的现状感到深深担忧。他说,龙江皮影虽然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的传承现状和普及程度并不乐观。

    于九文认为,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因素导致的。一方面是龙江皮影对演员的唱腔要求较高,一些喜欢皮影的年轻人因为自身嗓音条件不够成不了专业演员;另一方面,现在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大家对皮影这一传统艺术宣传力度较弱,因此普通民众对它了解很少,难以形成大众艺术。

    2005年于九文退休后,开发了动画人物皮影,并且还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系设立了工作室,该系的40余名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已开始系统学习龙江皮影戏。于九文雕刻的皮影人物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市展览中获大奖,并远销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于九文1993年入选《中国民间名人录》、1994年成功举办全省个人作品展。

    如今,年近70岁高龄的于九文仍旧在推广和传承龙江皮影艺术的道路上奔波着。他表示,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龙江皮影,并且还要坚持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龙江皮影,使这门东北民俗艺术永绽光芒。

    (新华社记者潘祺/文王凯/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08/176169.html

无相关信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