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访农家看书屋 话收获


    本报记者 孟军

    11月18日,本报农家书屋周刊全体编采人员前往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北沟两个行政村,为大榛峪村一个农家书屋送去了报社职工捐赠的图书,带回了京郊大地乡野清风,带回了说不尽的农情。

    “农家乐”里的农家书屋

    农家书屋周刊的编辑们首先来到渤海镇大榛峪村一个建在“农家乐”里的农家书屋。这个“农家乐”位于慕田峪风景区,站在院中,抬头就可以看到长城蜿蜒起伏如一条长龙伏在山间。不远处就是响水湖风景区,山泉瀑布,景色怡人。农家院主人李凤琴告诉编辑们,在经营“农家乐”时她发现,很多游客晚上住宿时都希望找本书看看,于是她从书店买来一些书放在桌上供大家阅读。没想到她的这个做法非常受游客欢迎,很多到风景区旅游的人专门挑她的农家院吃饭住宿,以便可以在休息时看看她的书。从去年到今年,出版社和大学生又为她送来几百本图书,壮大了小书屋。随着新书不断增加,不仅是游客,村里乡亲们到她书屋来得也更勤。

    农家书屋周刊编辑董艳玲是从农家书屋QQ群(农家书屋〈124779743〉)中了解到这个信息的,她提议报社职工给这个书屋捐书,这个倡议立即得到响应,几天时间就捐了400本书。在编辑们将图书摆到书屋的书桌上后,每个人都兴奋地询问书屋主人李凤琴问题。多年从事文体采编工作的主任编辑张昆平拿出采访本详细记录了书屋的创办过程。年轻编辑周涵维和这个村的大学生村官李学文谈得非常热烈,她对这个小伙子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大榛峪村博客宣传“农家乐”和帮助当地农民提高文化水平的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编辑李锐已经在准备着下一站对另一个村的采访。编辑刘艳梅详细询问在书屋中哪些书最受农民欢迎。当她得知农民到这里借的最多的是生活和法律方面的书时,表示一定多找一些这类书送到这里。主任编辑冯雷和在场的渤海镇干部探讨如何从文化上提高“农家乐”品位,他提出应拆掉院中遮阳的纱网使观看长城的视野更加宽阔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首肯。

    农家书屋提高了“国际村”的文化品位

    编辑们走访的第二个农家书屋设在渤海镇北沟村。这个村也是紧邻长城,农舍依山而建,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到这里租屋而住,一些外国人还将农舍改造成具有各国风情的建筑,有尖顶大窗的北欧建筑,有石头砌成的中式建筑,虽然已经进入冬季,但一个个小院里的苍松翠柏仍然绿树成荫。由于外国游客来得非常多,这里被人称为“国际村”

    北沟村的人文环境也是吸引外国游客的重要因素。在村中心,村委会旁一个非常漂亮的房子就是农家书屋。那里有品种齐全的书籍,有电脑电视等电子设备。编辑们在书屋里参观时,不断有人进来翻阅书籍。看书的人中有村民,也有游客。据说,来过这里的游客都对这个农家书屋留有深刻的印象,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个“国际村”的文化品位。农家书屋周刊编辑们问几位农民,这么多外国人来你们这里租屋而住,对你们有什么影响?一位50多岁的农民说,外国人喜欢我们这里的环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喜欢我们的民风。他们爱整洁、讲文明、爱护环境的生活习惯也影响了我们,你看“老外”的屋里取暖做饭都不烧火,定期请人来打扫卫生、修剪花草,每次离开都是干干净净的,就挺好。现在村民都是自觉地爱护环境。

    不仅仅是这些,现在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除了读书看报,很多人还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甚至与城里人一样在网上购物。农家书屋周刊的编辑在街上亲耳听到一个农村大娘问一个小伙子,你那个包是不是网上买的?

    走基层使我们的思想得到一次洗礼

    此次京郊行,农家书屋周刊的编辑们不仅参观了农家书屋,还走进了农家院,与农民和镇村干部包括大学生村官进行了座谈,大家都感到收获很大。首先,他们从农民对书籍的渴望上,更坚定了办好农家书屋周刊的决心。第二,根据与农民的交谈和图书管理员提供的信息,编辑们了解到,到农家书屋读书借书的农民每天有七八人次,到了春节期间,外出打工的人回来,每天来书屋的人络绎不绝。还有,每天放学后,中小学学生到农家书屋借书看书的人很多,农家书屋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小学生读书借书难问题。第三,了解了大多数农民的读书取向,就是生活类和法律类书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有这些为编辑们今后办好农家书屋周刊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1-24/175506.html

无相关信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