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藏书楼文化熏染了多少海宁学子


    自古以来,书与学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凡是学者辈出之地,其藏书之风气必然鼎盛。海宁就是一个有着悠久藏书传统的地方。根据现有资料的记载,海宁最早的藏书活动始于宋代。当时以盐业起家的富商马端,虽然富甲一方,但并未淹没于铜臭之中,而是花毕生精力,穷搜访求,藏书万余卷,并建看山楼藏之。此后经元、明两代的发展,到了清代,海宁藏书之风达于鼎盛。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有查继佐、查慎行;乾隆、嘉庆时期有周春、吴骞;光绪年间则有管庭芬、蒋光煦等人。另据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的统计,海宁有藏书家三十八家,在浙江省仅次于杭州,列第二位。

    在海宁众多的私人藏书家中,包括了官僚、富商等人,但数量最多的则是诸生、贡生、监生等学者型士人,他们家庭生活安逸,藏书主要为自己著述所用。其次,海宁藏书家所藏之书尤多宋元旧本、精本,非世俗藏书可比。三是海宁藏书范围广泛,除通常收藏的典籍外,也有收藏金石碑帖、书画等。四是海宁的藏书家抄书、校书、刻书并重,藏书家们交往密切,奇书共赏,觅得秘籍善本往往连夜由子侄辈分抄或自抄,造就了海宁独具特色的藏书文化。

    如果说宁波的天一阁是宁波文化的佐证,那么,在海宁为数更多的可以与“天一阁”媲美的藏书楼,相信也代表了海宁的才子文化。如今,随着时间推移,众多的藏书楼已然成为历史,或者毁于战火,或者随着拥有者的衰落而消失,今天唯一可以一观的藏书楼惟剩下衍芬草堂。

    衍芬草堂的主人是蒋光焴,字寅昉,号敬斋。原是一般农家,后来在乾隆年间弃农经商,家境渐渐富庶,并通过经营典当成为海宁首屈一指的富豪人家。乾嘉年间,蒋家后人蒋楷收藏了十余万卷的宋元古籍版。楷死后,家道中落,积书大半归从侄蒋光煦所有。蒋光煦建“别下斋”藏书,藏书亦达十万余卷。当时著名的学者俞樾见到蒋家藏书“叹为方雅之族”。随着时间的推移,蒋家后人藏书日益丰富,终于成为江浙一带有名的藏书之家。

    站在草堂的石阶之上,但见厅堂正上方悬匾额,书有隶体“衍芬草堂”四字,下为巨幅的古松中堂,生机盎然,两边是对联。中堂下为案几。案几上工工整整地摆放着一摞线装书盒,散发着淡淡的诱人的香气。遥想当年,厅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茶香、书香,在这方小小的天地中酝酿出独特的中国文化氛围。

    走入藏书楼,四壁高耸,满眼尽是书柜。你可以想象,在那个资讯并不发达的时代,十万册藏书对一个爱书的人士意味着怎样的幸福。他或她踱到一个橱柜前,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卷,摩挲着,低下头,用鼻子不停地嗅了几次,然后,净手,焚香,坐下来,安静地翻阅着。屋内是青灯黄卷,屋外檐头雨滴。时光仿佛在这里停留。

    近代以来,随着信息资讯的迅猛发展,私人藏书已经渐行渐远,但海宁人对知识的尊重并未削弱。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旧历四月成立的海宁图书馆,它是我国最早以“图书馆”命名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我国县级图书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吕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整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