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蛤蟆变娃娃

    作者:郭转(陕西)

    □□本报记者 乔仲林 文/图

    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证明,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唐代剪纸已到了大发展时期,从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剪纸手工艺术已达到极高的水平,画面构图完整,寓意高远。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2006年,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剪纸的表现内容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大多反映劳动人民身边的生活、生产、事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远古图腾的崇拜。剪纸的创作者并非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简单、直观的模拟,而是通过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改变自然原形对象,超越现实的客观表现,是内心情感的一种真情表达。

    夸张和变形是剪纸艺术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从主观出发去想象,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有性格的部分,化复杂为单纯进行艺术再创造即是民间剪纸的夸张。夸张是在省略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特征,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等的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魅力。在很多人物剪纸作品中,人物面部造型几乎只能看到眼睛,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眼睛最能传神,所以作者对人的眼睛进行了夸张的处理。在反映生产、生活的作品中,有着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对主体进行的夸大,大大的鱼,大大的辣椒,大大的蚕,大大的谷粒等。通过剪纸,人们虚构了美好的形象,慰藉自己的心灵,张扬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创造力,以期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并肯定人的力量,鼓舞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民间剪纸的创作过程,是通过夸张的手法经过现实生活的“真”,向艺术的“美”演化、深化的过程,剪纸艺术重在神似。

    追求吉祥寓意是剪纸艺术中内容的主要特征。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对生命繁衍生息的崇拜与追求,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蛇盘兔》、《抓髻娃娃》、《鱼戏莲》等为主题的剪纸作品比比皆是。

    剪纸采用散点式的构图方法。民间剪纸的构图形式完全摒弃了“焦点”透视的绘画概念,不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彻底离开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统一画面。散点式的构图即将不同素材各自独立,互不交叉,甚至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透视点,而作者又能将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中,用平面的眼光表现世界的物象。

    剪纸的技法。剪纸主要分为:阴刻法,阳刻法,阴阳混刻法。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将一张纸折成数叠直接剪,剪完后打开,形成一个偶数的对称性图案。刀剪则是先将折成数叠的纸先放在特制的工作台上,然后用刻刀根据设计好的图案刻划,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有些还根据需要着色点染。

    剪纸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明显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分为南方派和北方派,风格不同,各有千秋,制作工艺略有不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处理 辣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