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邓俐 刘艳涛
7月的重庆,酷暑难耐。重庆市长寿区江南街道扇沱村扇沱福利院里却清凉如春,浓浓的情意沁人心脾。
“这是我认的干爹,我来陪陪他。”长寿区委常委兼江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云平拉着87岁高龄的龙佰瑄老人的手向记者介绍。同去的街道其他班子成员也和各自的“干爹”聚餐、拉家常,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让这些孤独的老人满脸喜色。
江南街道是长寿区三峡库区移民重镇。近几年,江南街道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在移民社会问题复杂的情况下,创造了和谐的干群关系。短短两三年间,这里服务农民的方式成为了“江南样板”,引起当地广泛关注。张云平说:“如何关爱和对待农民,是对我们执政能力最好的考量。”
农村社会需要人文的关怀和引导
“我这干儿子真的比亲儿子还孝
顺。”在敬老院,龙佰瑄老人紧紧抓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今年的医药费花了700多元,报账50%,剩下的一半是张云平自己拿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张云平对记者说,农村孤寡老人的基本生活已得到保障,但他们最欠缺情感安慰。很多公务人员一心只盯经济指标,精力全部放在招商引资上,忽视甚至漠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社会和谐,首先应该是个体的人生和谐,以人生的和谐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实现社会和谐,人人有责。江南街道把对群众的人文关怀放在重要位置,用这些极具人文精神的行动来引导社会关注人性、关爱他人,鼓励人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如今在长寿区,党员干部为孤寡老人当干儿子、送亲情服务已经成为一项长效制度。“亲情结对”实现全覆盖,农村的孤寡老人都有党员认亲。认亲的党员最低每月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慰问老人1~3次,每两月看望老人1次,陪老人吃1次饭;每季度亲情服务老人1次,包括为老人洗脸、洗脚、洗头、打扫卫生等;每半年邀请老人到家做客一次;每年为老人过1次生日。
农民需要多元、开放的话语空间
在采访张云平的短短时间里,多次被他的手机来电打断,不是哪个村修路要找他,就是一些村里矛盾需要他调解。张云平向记者展示了他电话本里近2000个电话号码,有1600多个号是农民的电话。“这么多琐事,你不嫌烦啊?”记者问。张云平笑笑说:“农民的‘柴米油盐’就是‘国家大事’啊。”
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余罡告诉记者:“街道所有党员、干部的手机里都有很多农民的手机号,农民有事可以随时随地找到解决问题的人。”江南街道为真实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化解民怨,要求所有干部和农民之间要有平等、通畅的对话,与群众共同营造多元、开放的话语空间。
为和农民无阻碍沟通,同在一个话语空间,江南街道进行了体验式教育,让党员通过体验当农民,体会劳动人民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收集有关“三农”的情况和问题。仅2009年冬,全街道有150多名党员干部参加了4次体验式教育,共捐资3万多元、慰问农民500多户,解决问题174个,办好事实事290多件。
江南街道还在重庆率先建立了村民办事导引员制度,由此生发开去,用民生的理念“活血化瘀”,把上上下下的心理顺。来街道办事的石庙村村民高大娘正犯愁找不着头绪的时候,导引员立刻给她讲清程序,又陪同到各部门办理。高大娘说:“我不识字,到这里就糊涂,这导引员真是好啊。”到今年6月,有2659名村民来街道办事,群众满意率高达97.6%。
农村干部需要服务能力的提升
采访期间,记者遇到了毕业不到3年的大学生村官陈锐,他学的是航空专业,但聊起村里的征地拆迁、村务管理头头是道。
“在村一两年,胜读十年书。”江南街道为了让大学生村官“零距离”了解农民的“原生态”,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制度,让他们深入农村、了解农民。还多次邀请上级组织、专家学者等为他们授课,内容涉及政治学、领导学、社会学、农田水利、产业调整等,全面提升服务农民的实际工作能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8-18/17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