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为一线职工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 黎明敖友弟

    走近三叶农场卫星分场五队,一排排崭新的平顶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新建的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绿草如茵,人行道旁树木整齐茂盛,小花园里花木扶疏,山坡上的橡胶树枝繁叶茂。耸立在楼顶上“爱我农场,美我家园”的标语闪闪发光,整个生产队就像镶嵌在万绿丛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像这样具有鲜明农垦特色的生态环保型“精神文明示范队”,广东农垦阳江垦区目前已创建了22个。

    “农场面貌变了”

    阳江农垦大部分农场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于农场基础较差,经济底子薄,农场生产队“脏、乱、差”,房子破烂不堪、杂草乱生。

    为彻底改善农场职工居住和生活条件,阳江农垦以危房改造项目建设为契机,以创建“精神文明示范队”为突破口,加快基层生产队的道路、供水、排污和职工文化娱乐设施等建设。

    鸡山农场五队是一个只有13户职工的小队,新建职工住房3幢13套,统一建杂物间,统一圈养牲畜,有会议室、娱乐室,有室内、室外宣传栏,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可以说队的规模不大,但设施齐全。红十月农场十七队是一个苗民队,农场在为20户苗民外来工建起新居的同时,还着力整治了柴草乱堆、垃圾乱倒、禽畜乱放、私搭乱建等问题,苗族同胞也逐渐培养起良好的生活习惯。织篢农场十二队靠近墟镇和省道,职工建房档次高,配套有小公园,队牌标志醒目,彰显了农垦形象。这些示范队都有一个共同点:规划布局合理,队容队貌整洁美观,环境建设绿化美化,教育娱乐设施完备,制度健全管理科学,具有鲜明的农垦特色,是职工群众的宜居小区。

    老知青今年来农场时,看到一幢幢职工自建的两层半小洋楼拔地而起、队内营区花树环绕,感叹道:“农场变了,变新了,变美了!”

    “我们有新家了”

    红十月农场十七队是一个地处偏远的生产队,全队有职工20户,全部来自云南广南县的苗族地区。来农场后,他们一直居住在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危旧砖瓦房内,队的环境卫生也较差,有个别职工因条件艰苦离开了农场。红十月农场党委把创建“精神文明示范队”作为稳定职工队伍的重要抓手,2009年共投入了140多万元,建起了4幢每户面积为68平方米的平顶房、1间120平方米的队部办公室、一间180平方米的托儿所、一个篮球场,队营区道路实现硬底化,职工全部用上自来水,空地种树栽花植草,并建立了队规民约和环境卫生管理、治安管理等制度,引导和鼓励苗民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在创建活动中,农场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积极指导职工抓好橡胶主业生产,主产业收入户年均在1.8万元以上,同时鼓励职工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发展家庭养牛业,户均达5头以上,每户年人均自营经济收入在1.2万元以上。当这些造型别致的房子建成后,职工们都喜不自禁,自愿拿出2万元,公房变成了私建公助房,苗族同胞在农场有了自己永久的家。

    高自佩是织篢农场十二队胶工,全家4口人,两房一厅,外加一个小花园。谈起入住新房的感受,高自佩喜形于色地说:“在云南老家,由于贫困,祖祖辈辈都蜗居在经不起风雨的泥瓦房,能够住上这宽敞明亮的套房是我做梦也梦不到的。”

    目前,阳江垦区共有340户来自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地外来工。通过推进危房改造和文明示范队建设,让外来工有了崭新、配套设施齐全的居所,并创造了美化、绿化、净化的环境,使外来工对农场有了家的归属感,主动与农场签订了劳动合同,参加了社保、医保,成为阳江农垦发展橡胶事业

    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实施民生工程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阳江农垦在开展“打造宜居垦区,建设美好家园”、创建“精神文明示范队”活动中,提出在硬件建设上“四有”,即有职工文娱活动场所、职工教育学习的会议室、室内公示栏、室外宣传栏;在环境建设上要求“四化”,即道路硬底化、职工用水自来化、污水排放渠道化、营区植树种草绿化;在制度建设上要有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队规民约和治安管理制度等;在考核标准上采取百分制,每年检查验收一次,综合评分在98分以上的授予“精神文明示范队”A级称号,90分至97分的授予B级称号;在完善长效机制上加强跟踪考核,建立升降级制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绿化 橡胶 橡胶树 树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