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在广东发生了几起当地人“欺生”的报道,无论是广东省潮安农民工夫妇在超市门口摆摊,与当地村治保会工作人员“发生争执”,还是该省增城农民工因讨薪被砍伤,其同乡为此与派出所发生冲突等,都反映当下中国的一个社会问题,就是当地人与外地人比较难处,存在地域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股浪潮汹涌的人口流动大潮,从农村到城市、从贫困地区到富裕地区,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无限生机。
来自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权威统计显示,中国人口的流动性在10年间增加了80%,流动人口超过2.2亿人,离乡背井外出工作、营生已成中国社会的一个常态,随处可见外乡人,到处是外地人的口音。外地人已渗透到本地社会的各个层面,甚至外地农民工都能在当地当选人大代表,本地人的“一统天下”已被打破,这种地域上的突破可圈可点。
无论是江苏昆山以“一视同仁、人人共享”的发展理念获“联合国人居奖”,还是浙江杭州图书馆内拾荒者与当地市民平等阅览、进出自由的身影,无不表明在包容性发展思维下,社会融合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进步现象。
然而,当五湖四海汇聚到一座原是清一色当地人的城市时,当南腔北调打破纯正的本地口音的平静时,城乡异俗、观念有别往往引燃冲突与矛盾的火苗,无形中造成了当地人与外来人的差异,甚至对立,多数表现为“欺生”。
如交警对外地牌照的车辆查处极严,而对本地牌照的车辆则相对温和一点。城管对外地人的摊点管理却极为严厉,对本地人则网开一面。外地人的生意稍有红火,必遭本地人的忌妒。就连同为车站附近的黑车,本地人也欺负外地人,不让外地人拉客。这就表明,“欺生”是狭隘的地域观念,囿于本地门槛,抱成一团,拒绝接纳外地人,生怕外地人侵占其既得利益,人为地构筑起一道鸿沟。
在地域鸿沟的背后,其实是隐藏着阶层的鸿沟。因为人口流动都是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当地人占有语言文化、人脉关系、资源分配等优势,似乎高人一等,诚如上海人动辄叫苏北人为“江北佬”一样,而外地人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处于弱势。所以,我们所到之处,扫马路的几乎都是外地人,他们干着当地人不愿干的最脏最累的活。
在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物价指数上行的生存压力之下,外地人往往生活在本地人歧视的白眼之下,生活在户籍门槛、就业壁垒、子女上学困难等藩篱之中,而被主流社会排斥。于是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欺生”这道鸿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不仅是社会和谐的障碍,也是社会进步的障碍。纵观历史,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融合。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促成了中华民族南北大融合。
从国家层面来说,要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就要不断缩小贫富差距。眼下,在各种制度安排中,本地人大多优先,无论是福利待遇还是就业上学,本地人总是捷足先登。因此,要协调各种利益诉求,给不同地域的人以表达合理诉求的窗口和途径。同时,要从制度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给外来务工人员一片平等发展的天空,协调好不同地域人群的融合与交流。
在这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众所周知,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却演绎着大国崛起的罕见奇迹,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美国人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它的祖先来自全球各地,现在每年也有上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合法或非法的新移民进入。美国文化习俗中一个强大基因就是包容性。而政府在制度层面会尽量保证合法移民与当地居民在就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平等,严格禁止种族歧视,打击仇恨犯罪,让每一个进入美国的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如今的中国,经济日益向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正朝着一个世界大国的方向前进。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有着较大的人口流动空间,必然要让不同地域的人流动更加自由。因此,本地人要像昆山人一样,克服地域观念,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外地人。而外地人也要像温州人一样,克服自卑心理,四海为家,努力与当地人搞好关系,把他乡当作故乡,逐渐融入本地人的社会。只有本地人和外地人相互交融,在相互异化中同化,才能融为一体,以地域融合促经济发展,让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8-09/170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