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


    □□  本报记者何兰生

    通讯员张鹏

    吴孟超被称为人民军医、国之妙手。从医68年来,先后做过1.4万余例肝脏手术,其中包括多项“世界纪录”,他虽然90高龄,仍然坚持基本上每天做手术。在他心里,他就是一个医生。

    “人民军医要把挽救病人生命作为终身追求”

    1975年,春节刚过,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搀扶下,步履艰难地跨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径直来到肝胆外科,点名要找吴孟超医生。

    吴孟超一问病情,不禁吃了一惊。这个名叫陆本海的庄稼汉特地从安徽来到医院,他的腹部8年前长了个拳头大小的瘤子。

    吴孟超仔细检查了病人“梆梆响”的大肚子,根据对肝脏的了解,他确认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显示,这个瘤子直径竟达68厘米!当时,国外将直径在5厘米以上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划为“巨大”,陆本海腹中的瘤子称得上是“超级巨大”。

    2月8日,时针指向早上8点30分。当吴孟超从护士手中接过手术服,两手拇指和食指捏着衣服两边,用力一抖,然后潇洒地抛向空中,在衣服下落的时候,他敏捷而自如地将双手插入袖口,戴上无菌橡胶手套。同时,护士用消过毒的夹子夹住衣带,顺势在他背后打了一个结,一切和平常一样自然。

    吴孟超平时以“快”出名,那天却慎之又慎。按照方案,他先在病人腹部切开一条不长的口子,进行探查,认为可以切除肿瘤时再逐步扩大切口。

    当切口完全打开时,一个装满鲜血、蓝紫色的巨大瘤体赫然呈现在眼前,正随着病人的呼吸一起一伏,让所有在场的手术室“常客”都有点毛骨悚然。吴孟超定了定神,沉着地切断一根血管,并立即止血,又切断一根血管,再止血,小心翼翼地剥离瘤体。

    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吴孟超重复着这些动作。l小时、2小时、3小时,吴孟超依然重复着这些动作。助手们看着他,大气都不敢出。要知道手术刀只要稍稍碰破哪怕是一点点瘤体,鲜血立即会喷涌而出。吴孟超的额头渗出了汗水。护士见状,连忙用纱布帮他吸掉。不断渗出,不断吸掉。

    五个小时、六个小时、七个小时……当巨大无比的瘤体完全从病人肝脏上分离出去时,吴孟超示意一位身材高大的年轻助手帮他把那个庞大的家伙抱离病人腹腔,然后放进早已准备好的器具里。经过称量,切下的肿瘤竟重达18公斤!

    吴孟超用他神奇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直到今天,这仍是一个世界之最。36年过去了,陆本海依然健康地活着,已经80多岁的他还经常打电话给吴孟超,反复表达他们全家人的感激。

    “人民军医要把挽救病人生命作为终身追求,如果一个医生在风险面前过多考虑自己的名利得失,那无数病人就可能在医生的犹豫和叹息中抱憾离开人世。”吴孟超说,“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渡过难关。”

    “病人至上,敬畏生命,是做一名好医生的基本素养和起码要求”

    “我是医生,职责就是治病救人。病人没有高低贵贱,对每一个病人都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吴孟超经常说,“病人至上,敬畏生命,是做一名好医生的基本素养和起码要求。”

    2009年8月,一个晚期肝癌、肝硬化、肝腹水的病人看吴孟超的门诊,之前他辗转多家医院均被拒绝收治,心理负担很重。吴孟超拉着病人的手说:“生病不可怕,关键是要保持好心态。不用急,我给你开张住院证先住下来,咱们一起努力,争取让你早日康复。”

    病人离开后,助手不解地问吴孟超:“吴老,这个病人不能手术,用药也没有太大意义,咱们的病床又紧张,干吗还把他收进来?”“我也知道把他收进来做不了太多,可是他已经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了,如果我们再不收他,他肯定会绝望,说不定会做出傻事来。”吴孟超看了一眼助手说,“我们既要看病,更要救人。”

    由于来看吴孟超专家门诊的病人特别多,所以每次都要加号。有一次,门诊部主任满晓波吞吞吐吐地说:“吴老,您的号能不能少挂一点,一上午限制10个号?”“为啥?”吴孟超立刻严肃起来。满晓波顿了一下继续说:“您一早上10个号足够了,因为您解释得详细、周到,而且还要亲自给病人看B超,有时还要加号,这样下来,每次都要将近1点钟才能结束,这样您太累了,就连我们都感觉有点撑不住了……”吴孟超说:“你有没有站在病人的立场想一想,生了病,对一个家庭打击多大?你知道病人和家属心里有多急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重复 渗出 橡胶 大气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