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马前国:古羌寨的“主心骨”


马前国:古羌寨的“主心骨”

  □□ 本报记者 余向东 阮蓓

  出汶川县城向北,沿蜿蜒陡峻的山路驱车10公里,记者来到雁门乡萝卜寨。这里海拔高度约2000米,背靠雪山,面临深谷,山腰平台间一抹泥黄色的羌族山寨,当地人称居住在这里的羌族群众为“高半山”居民。4月12日下午,萝卜寨村党支部书记马前国在新建的办公楼里,正与村会计一起理账。

  马前国今年48岁,面堂黝黑,身材瘦小,精神抖擞。他指着村委会前的建筑场地说:我们需要加快进度赶工期,“5·12”三周年之前把寨门重新修缮,完善服务配套设施,以更崭新面貌开门迎客。

  那场灾难不堪回首,马前国说:“天幕昏暗,山摇地动。我当时在自家房子前与几位村民说事,只十几秒时间,眼瞅着整个寨子几乎齐刷刷倒下了。”萝卜寨遇难44人,多数是老人,最年长者有九十多岁;伤者200余人。古老羌寨还延续着“每天两顿饭”的生活习惯,下午时间青壮年在地里劳作,孩子们大多在外玩耍,否则难以想象。

  作为最古老的黄泥羌寨,萝卜寨据传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被誉为“云朵上的街市,古羌王的遗都”。羌民以木石为支撑、以黄土垒墙,搭建起二至三层的高土房;整个寨子户户串通,宛如街巷交织的微缩小城。三年前的那一刻,大地震摧毁了224户、上千羌民的古朴温馨家园,摧毁了“天街小城”,摧毁了水、电、道路、通信等所有基础设施,萝卜寨成为一座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孤岛。

  据村民张会勇等人回忆,开始那几天,整个寨子笼罩着凄凉和声声呜咽。马前国带领村支部、村委会干部,组织青壮年立即投入抗震自救,抢救被压埋群众,搭建临时避难所,用土办法救治伤员,安葬遇难者,还要时时提防山洪和泥石流。做了二十多年村寨负责人的马前国,从来没有经受过如此巨大的考验,从来没有感受过如此悲壮的场景。在村民眼里,他们的“寨主”格外镇定坚强,可以为了大家的利益而舍弃自身,不愧是村寨群众的“主心骨”。

  解放军从空中运来了帐篷和生活用品;救援官兵历经跋涉开进了山寨;对口援建的广东省江门市派来工作组,送来了救灾资金和物资;各级领导纷纷前来指导慰问。灾后三年,羌族群众时时被感动着。由村民筹资、援建方补助、统规统建的229户新农房早已完工并入住,户均面积上百平方米;投资366万元的供水工程,将13公里外的山泉水引到羌寨;投资940万元的道路交通工程,让近10公里的下山公路更加牢固畅通;投资500万元的新村基础设施工程,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务活动中心和羌族文化广场整洁气派。

  记者看到,依坡而建、错落有致的萝卜寨新村,统一采用黄泥做墙体材料,保持着古羌族原有的建筑特点和风貌。“寨主”马前国对此相当满意,因为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旅游强村”是首选策略。2007年萝卜寨全年接待游客已达4万人,旅游收入近200万元。大地震震裂了山川却震不垮精神,同样无损于融入羌人血脉的羌族文化,游玩萝卜寨,可以欣赏神秘原生态的“释比”文化表演、羌族祭祀典礼,观看羊皮鼓舞和莎朗舞,参与推杆、打钎、走独木梯、篝火晚会等娱乐项目,还可以品尝羌族美食、选购羌绣服饰及手工艺品,参观地震遗址。马前国说,今年“5·12”前后将展开一系列旅游推介活动,筹办“古羌文化节”。

  在萝卜寨的产业规划中,大力发展高山果蔬种植是另一大重点,包括400亩甜樱桃、400亩核桃、600亩花椒、300亩反季节蔬菜等;这些种植项目过去已有些基础,传说萝卜寨因土地肥沃、所产萝卜个大甜美而得名。再加上养殖业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村民增收致富有信心。

  萝卜寨作为阿坝州“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多次被州委、县委命名为“先进村支部”;2009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抗震救灾先进党组织”称号。马前国认为,救灾靠大家,发展靠自家。萝卜寨人将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发展自己,回报大家。分别时,他递上几本《古羌萝卜寨》旅游宣传册,请记者帮忙多宣传。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萝卜 高山 樱桃 核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