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杨永原:用“破烂儿”装点景观的设计奇才


杨永原:用“破烂儿”装点景观的设计奇才

  浙江省宁海县景山艺苑园主杨永原,恒守信念20多年,用老物件、旧石器等“破烂儿”装点景观神奇设计,专注琢磨解决雀梅盆景的栽养难题,不断探索创新,成为业内公认的目前国内侍养雀梅最好的盆景技师。2010年,他的雀梅盆景作品《海底捞月》应邀赴上海世博会公开展出。

  爱源自对生命的尊重

  自从17岁时看到哥哥端回的几盆苏派盆景,杨永原便爱上了盆景园林艺术。而后30年,他融会对接传统苏派盆景与岭南派贴近自然的技艺优势,在感受自然的能量中生发无尽创意。

  在盆景界,雀梅难养不易活是公认的业界难题,但是杨永原偏就“一根筋”,硬是拿出20多年的时间琢磨解决这一难题。在他看来,盆景无所谓好养与难养,凡是植物都需要泥土、农药、肥料、环境等,只要懂得植物发芽后需要什么就能养好。为此,他可以对着一株盆景耗费几个时辰也不自觉,为找到合适的土壤配料会反复试验。年近半百,杨永原记不住亲朋好友的电话号码,却能记住园子里300多棵雀梅的每个芽的变化,知道何时要对新芽、枝条予以修剪养护。

  “栽种盆景,需要对生命的尊重,因为只有尊重、贴近自然,枝条才会靠每年的修剪渐成风格,而不是用铁丝、绳子捆扎而成。栽种之初,就要对盆景有设计,修剪的目的是要朝着设计的方向发展。一盆成品雀梅,需要20多年才能成就,栽培者必须耐得住寂寞。”说起自己的成功,杨永原言语平淡。但也正是他的这份淡定和执著,才使他在16年前能够感动岭南派盆景大师陆学明,愿意收他为徒。

  1995年,在当地盆景业已小有名气的杨永原只身南下,到广州寻找岭南派盆景大师陆学明学艺。初见大师,他对岭南派盆景的一番理解和阐述,当即促成拜师事宜,师父将一盆栽养了15年的朴树盆景送给他作礼物。“这盆景在我手上17年了,远看过去,它的枝条很茂盛,近看却疏密有致,正如所谓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这种美,完全靠对枝条的修剪,对生命的尊重。而我师父发明的这种大飘枝,也只有临水才有意境。当枝条无形胜有形的时候,就等于赋予了它新的语言,一根根刚劲有力的枝条,好似人的肌肉一般。”讲起盆景,不善言谈的杨永原一下子话多起来。

  传统文化需要有序传承

  走进杨永原的景山艺苑,随处可见历史遗迹的当代妆容。宋代手工打磨的大理石马槽,新派用场成为盆景花盆;明清年间的老宅照壁,现已变身园中园的四组门廊;一扇扇明代以来的石刻花窗,与现代的白墙灰瓦浑然一体;淘汰不用的打年糕的石臼里,一株株睡莲正在静待新生;满身龟纹的灵璧石,默默守候在曲径小路的开口处;耐腐的栗子树干,演变为水塘边沧桑的桥廊;一株株树龄超过三四百年的石榴树,树干上堆积密布的树结,好似土地公的皱纹一般……

  2000年起,眼见各地都在大拆大建,杨永原便结交了一批专们收购拆迁废品的人,向他们收购石质的老物件。在他看来,有年份的石头经过风吹雨打,是人工无法模拟的。山石之间相互有联系,风化的石头源于风的力量作用于自然,当把它们处理在水边时,它们就会有新的生命。从那以后,200多个废弃的石磨堆进了景山艺苑,几万吨的石头素材静候杨永原的调配“差遣”。

  建造园林,杨永原坚持取土回山,讲究天际线、植物线、水线的落差比例;设计景观,势必要求石头的摆放一定符合大自然的规律,讲究水和石头的服帖,要让一石一木都好像原先生长在那里一般。在他看来,任何改变都改变不了大自然的雄浑。

  “现在经济发展,时代进步了,很多传统文化却被我们轻易地毁掉并忘却,很多传统的建筑和民俗文化,渐渐消失在文明进化的过程中,成为无法考证的传说。有时我总在想:难道传统文化真的就不能和现代文明共存吗?再过一百年,我们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的又是什么?所以我把许多老的、旧的东西种在园子里,就是想让孩子们长大后也能记住过去的模样。”作为一个为别人也为自己建造家园的人,杨永原反对过度消费与拜金所裹挟的商业流行文化,他一直试图在人类传统文化中,找寻表达自己思想的艺术符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盆景 树干 睡莲 处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