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林氏一家,孝道演绎爱的接力


林氏一家,孝道演绎爱的接力

  □□ 秋敏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但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远离父母、在外闯荡谋生的人们,开始纠结怎样才能忠孝两全。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埔镇塔林村的林尾发三兄弟,将孝养双亲的职责牢记在心,持续几十年,奔波在相隔二千多公里的福建莆田和天津静海之间,演绎了一份感人至深的孝亲传递。

  “严父”赶儿

  静海无海,莆田少田。上世纪80年代初,天津静海作为华北地区人气满满的一方热土,吸引着祖国各地的仁人志士前来投资发展。许多福建莆田籍的农家子弟都选择去静海创业、打工。1982年冬天,为了磨练三个儿子的意志,让他们独立创业,严厉的林父将年仅17岁的林尾发和大哥林金远、二哥林金国“赶出”了家门。

  初到静海,林氏三兄弟投奔老乡勤劳苦干,短短3年就积累了事业发展的第一桶金。1985年,林尾发只身前往东北从事木材批发生意,实现了事业起步的第一个梦想。1994年,生意已有起色的林氏兄弟想为父母翻盖老屋,林父不同意儿子破费。但是志高气傲的三兄弟没管那一套,乘着父亲去亲戚家吃酒席看戏的空当,组织人突击拆迁。傍晚林爸爸回来时,远远就看到了儿子的“杰作”,回家冲着迎上前的林尾发就是一记耳光。“你不知道,我那是头一次体会到眼冒金星的感觉,你就知道我爸用了多大力气。”时至今日,林尾发对父亲的那记耳光依然心有余悸。

  新房立脊,哥仨买了好多鞭炮,这又惹恼了父亲,他提起锄头四下追打儿子,抱怨儿子铺张浪费。“哎呀你不知道,我爸有多严厉,幸好我妈比较随和,她是我们之间的调和剂。”林尾发说。

  母慈子孝

  由于两位老人不习惯北方的气候和习俗,坚决不搬家,哥仨就在静海与莆田间穿梭尽孝。每次回家,汽车、火车来回倒,火车上一待就是48小时。眼见丈夫如此孝顺,林家儿媳也把公婆当成亲生父母照顾。一年内,仨儿媳轮流回莆田各扶侍公婆4个月;三兄弟每季度轮流回父母身边生活10天左右;春节时举家回莆田共享天伦之乐。

  如此一来,林家大嫂代玉云、二嫂肖美云、三弟妹陈燕英便开始了“候鸟式”的两地生活。每天早晨5点多钟,她们要为早起的老人打好洗脸水,伺候老人洗漱,接着为老人沏茶、弄点心。一天下来,老人连茶点带正餐要吃7顿,晚上还要为他们洗脚、铺床。看到晚辈如此孝顺,父母对儿子的牵挂也更细致。

  1998年,林妈妈因病行动不便,按时坐到电话机前听电话成了她的生活重心。每天早晨9点半到11点,下午3点半到5点半,三个儿子轮流跟妈妈煲电话粥。“那时候一上班,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妈妈打电话,陪她聊天。如果电话占线,准是大哥或二哥在通话。一月下来,大哥能给妈妈打50个电话,我能打70个,我们家是邻居中电话最多的一家。”林尾发说。听着邻居羡慕的表扬,林妈妈可高兴了,根本不理会林爸爸是否抱怨电话费的高昂。

  “这种电话情思,不仅支撑着妈妈的求生欲望,在我最失意的时侯也给了我巨大力量。”2004年,林尾发苦营多年的建材生意全面失败,多年心血付之东流。得知此事后,林妈妈担心儿子想不开寻短见,一边拿出积攒多年的私房钱给儿子救急,一边要求儿子保证早、中、晚定时三个电话,尤其是夜里11点半的时候,母子俩啥时通完电话,林妈妈啥时才肯踏实睡觉。“那种亲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真的,太温暖了。”2008年春节前,林妈妈在儿子的怀抱中安然离去。

  爱的接力

  一直以来,林家儿孙都要记住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正因如此,林家兄弟不仅对父母孝顺有加,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以涌泉相报。

  当年林氏兄弟离家来静海时,由于家境不富裕,父亲只给了他们200元钱。三人买火车票花掉138元后,对剩余的“创业经费”十分看重,一路上不敢吃也不敢喝。一下火车,北方腊月的寒风将他们吹了个透凉,加之在火车上又站了48个小时,兄弟三人立感饥寒交迫。尤其年龄最小、身体单薄的老三,不一会儿,就冻得没了知觉。情急之下,大哥抱着三弟走进了一家五金店,将他放在土炉子旁取暖。见此情景,店员赵秋芝马上给他们倒了杯热水,这才帮助林尾发慢慢缓了过来。之后二十余年,林尾发始终不忘赵老太当年的那份关照,一直照顾老人至2010年与世长辞。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调和 气候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