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低碳路是这样走出来的


低碳路是这样走出来的 ——解读农业循环经济的“沙洋模式”

  □□本报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舒兵

  加入农业循环经济,农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诀窍在哪里?

  “秸秆养牛-牛粪种菇-菇料还田”,“蛋鸡养殖—风干鸡加工(有机肥生产)—瓜果蔬菜种植”,“水中养鱼—水上养鸭—水边养猪(种菜)”,一条条循环链条,如何串起龙头企业与众多农户?

  近日,记者通过实地走访湖北省沙洋县,求解农业循环经济“沙洋模式”的奥秘。

  稻麦秸秆综合利用演绎变废为宝的“点金术”

  沙洋每年农作物生产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年产生农作物秸秆100多万吨。高阳镇率先“吃螃蟹”,引导农民发展“秸秆养牛-牛粪种菇-菇料还田”等循环模式,形成了以优质粮棉油种植为基础,以肉牛(奶水牛)养殖为载体,以食用菌生产为延伸的秸秆综合利用循环产业。

  沙洋县科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兵是当地有名的“养牛大王”,他的企业也成为秸秆综合利用的“火车头”。养殖规模起来后,废弃物也多了。养殖场去年建了一座4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将污水、尿液和粪便等利用起来生产沼气,直供周边100多农户。沼渣用来喂鱼、虾等。刘兵说,“通过这样一循环,养殖场里的废弃物都消耗掉了。”

  高阳镇垢冢村双孢菇食用菌园区负责人李清泉这几日正忙得欢。他说,建一个大棚要花4万,其中政府补贴1.5万元。种双孢菇,原料就地取材,牛粪与稻草各占40%,再辅以饼、石灰等做菌床。产菌后的下脚料也派上了用场,菌丝可以喂牛,底料用到农田里,又是很好的肥。

  目前,垢冢村建了2个食用菌基地,1个食用菌交易市场,草菇、双孢菇、金针菇等多个品种畅销周边地区。全县已建成优质稻基地76万亩、优质双低油菜基地70万亩,年出栏肉牛5万头、产双孢菇500万公斤、金针菇1500万袋,水稻、油菜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5%以上。全县加入循环农业链条的农民有2万多户,户均年增收1.15万元以上。

  “变废为宝”,也解除了沙洋县十里铺镇蛋鸡养殖业的“旧烦恼”——全镇每年产生6万吨的鸡粪“垃圾”。

  该镇蛋鸡养殖龙头企业仙羽禽业负责人江先钰介绍,养殖规模逐渐扩大,鸡粪就成了一个害。因污染农田,公司已经先后拿出了30多万元对受损失的农户进行赔付。今年6月,总投资600万元的有机肥厂开工,年产1万吨有机肥的一期工程已投产。3吨未干燥的鸡粪混合秸秆后,可转为1吨的有机肥,用于农户的有机稻和蔬菜瓜果种植,市场销售价可以卖到800元。

  “鸡苗孵化—蛋鸡养殖—风干鸡加工—有机肥生产—瓜果蔬菜种植”种养模式,既解决了养殖业污染问题,也拉长实现了蛋鸡养殖循环产业链条。

  立体生态养殖水生资源聚宝的“连锁效应”

  沙洋水资源丰富,全县水域面积达40万亩。以后港等镇为重点,引导农民发展稻鸭共育、稻虾连作、鱼鸭共生等稻田生态种养和水面生态养殖模式,形成了以水产、水禽、生猪立体养殖,实现了水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水中养鱼—水上养鸭—水边养猪(种菜)”。该县拾回桥镇王桥村村民马万贵从2005年开始尝试这一立体养殖模式。如今,他的12亩鱼池、600只鸭、80头猪给他带来了“连锁效益”。一年的收入,除了一口鱼塘可以赚2万外,一只鸭还可以赚20多元,一头猪又可以赚200多元。鸭粪、猪粪回鱼塘后,不仅减少了投肥,还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增加了鱼中花(白)鲢的效益。仅投肥一项,一亩鱼池减少开支300元。王桥村党支部副书记肖修龙说:“参加这种循环养殖后,一年可以多收入一两万元。”

  2009年,沙洋县出栏生猪87万头,稻鸭共育面积8万亩,稻虾连作面积15万亩,60%以上的养殖水面实行了循环生态养殖,30%以上的稻田实行了循环生态种养。

  循环大幕开启撬动农业生产发展新杠杆

  2009年,沙洋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划,按“一心三区十园”进行整体布局。“一心”,即以沙洋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园为沙洋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区;“三区”,即将全县划分为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区、水生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区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3个不同类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区;“十园”,即结合资源优势建立垢冢秸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园等十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综合利用 食用菌 沼气 连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