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移民的“新亲人” ——江门市崖西边防派出所帮建三峡移民村纪实
□□本报记者王景山
日前,记者来到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的三峡移民村采访时发现,这里2004年自重庆搬来的17户63名三峡移民,7年来在江门边防支队崖西边防派出所的帮建下,实现了国家“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目标要求,并为全社会支持、参与移民安置工作提供了新的启示。
让移民住下来
在江门边防支队曾贤生支队长和崖西边防派出所孙慧远所长的带领下,一进村,记者就听到热烈的鞭炮声。
这是一个紧靠崖门镇主干道的崭新小区,宽阔的水泥路,两排17栋近似别墅的房子整洁有序。“内外平安好运来,合家欢乐迎新岁。”这是门牌号为“移民村金堂里7号”住户大门上的对联。“俺们远离老家能在这儿安居乐业过日子,多亏了边防派出所民警帮俺们排忧解难,他们是俺们的新亲人。”61岁的老村长熊道生望着门上的红对联,满心欢喜地对记者说。
那么,一个担负边防安全任务的派出所是怎样成为三峡移民信赖的新亲人的呢?据曾支队长和孙所长介绍,崖西所有29名官兵,担负陆地面积133.1平方公里、14个行政村、30285名常住人口的户籍、治安和渔船民管理任务。爱民固边是他们的宗旨,如何让移民一来到崖门镇就有一个温暖的家并能尽快融入当地,在移民还没搬进来之前就是崖西所民警们共同的心愿。2004年8月18日,当17户63名村民在熊道生的带领下来到移民村时,早早就在路边等待的崖西所民警,热情地帮他们拿行李,带他们走进各自的新家,家中生活用品、日常药品一应俱全。晚上,崖西所民警和村干部还为各家移民端上了专门烹制的川味饭菜,为他们接风洗尘。
助移民融进去
然而,从重庆到广东,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水土不服、担心受到周边群众排挤等问题,就像一块块石头压在移民心上。刚来几天,就有不少移民找到村长说待不下去了,想返回老家。民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和村长一起挨家挨户地聊天拉家常,为移民购买了48套广东话教材,教他们学习本地方言,并且上门帮村民办理入户手续,介绍当地风俗,帮助他们的孩子联系学校,逐步消除了移民的陌生感。通过努力,移民们与当地群众交流增多了,隔阂减少了,大家和睦相处,犹如一家人。
近7年的时间里,像打扫卫生、换门锁这样的小事,只要移民需要,派出所官兵都会毫不含糊地去做。他们的真诚感动了移民,一些原打算回老家过春节的移民,真到了过年的时候,却张灯结彩,扎起老家的狮子、龙灯,邀请边防民警和他们一起热热闹闹地过了移民到广东后的第一个春节。现在,所有的移民都学会了当地方言,他们的小孩都到了当地较好的学校读书,还有3名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2名男青年与本地姑娘结婚。
帮移民富起来
崖西所民警意识到,要破解三峡移民安置难题,让移民长久安心住下来,根本还在于让移民逐步致富,过上幸福的生活。为解决移民增收的难题,崖西所民警请来镇农技站的技术员给村民讲解农业生产知识,传授种养经验,并联合镇里多个部门组织开展电工、养殖、保安员等不同类型的技能培训。此外,派出所还给移民村订阅报刊,赠送农技书籍,指导移民及时获取有用的养殖技术和产品销售信息。
同时,派出所还积极帮助移民搞养殖,建立了养殖基地。移民熊德清在派出所的帮助下办起了肉鸽养殖场,年纯收入突破6万元,成为移民村创业致富的典型。看到熊德清的致富门路,第二年就有6户移民也建起了养殖场,民警帮他们请来了技术员,教他们饲养肉鸽、山鸡、生猪,每户年纯收入达1万多元。现在,已经有16户移民建起了养殖场,养种鸽5000多对,生猪500多头。
镇移民办主任黄寿栋向记者介绍,为了解决移民的就业问题,崖西所民警和镇移民办一起走访了辖区100多家企业,邀请企业老板到移民村开展联谊活动,成功推荐了38名移民走上工作岗位,现在每个人月平均有20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最高的月薪5000多元,全村青壮年劳动力实现了100%就业,户户致富。老村长熊道生不无自豪地说,现在移民村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多元,不仅超过在重庆时的人均5000元,在当地也算是中上水平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2-01/2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