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武大红莲稻40年产学研联动发展启示


武大红莲稻40年产学研联动发展启示

  红莲稻取得的辉煌成绩,展示了新品种研发不可逾越的规划,那就是基础研究、应用育种与产业化的完美结合。在这个方面没有任何捷径可言,也不会投机取巧就能成功。在水稻以外的农作物品种研发中,如果国内科研院所和企业都能像朱英国团队那样把品种研发的三个方面做到有机结合,中国种业研发优势就不会只是水稻一枝独秀,别的领域也将会迎头赶上。 ——编者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抱此信念,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和他的科研团队一起求索了近40年。因为执著,他们培育的“红莲型”杂交水稻一路飘香,与日本培育的“包台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培育的“野败型”一起成为同行公认的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种子远销东南亚和非洲。源于热爱,他们40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水稻研究,形成了一支基础研究、应用育种与产业化相结合的“魔稻”团队。武汉大学,这所拥有悠久历史的综合性学府,为中国红莲稻的孕育注入了优良血统。如今,红莲花开,香溢四方。

  坚持原始创新

  事实上,基础研究的薄弱一直是世界杂交水稻发展的软肋。武汉大学以基础研究为主体的研究特色正好为红莲型杂交稻的自主原始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朱英国及其团队就成功培育出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红莲A,成为我国杂交水稻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该研究成果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随后,他们利用各种分子标记结合RNA表达分析,成功克隆了与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嵌合基因orfH79,和育性恢复基因Rf5、Rf6。“基因成功克隆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朱英国说,这搞清楚了“不育”与“恢复”之间的关系,为指导红莲型杂交稻新不育系、强恢复系选育和强优势新组合选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国内属首例。上世纪80年代,朱英国又突破了理论界认定的水稻雄性不育资源只能从野生稻中获得的定式,从水稻农家品种中发现了雄性不育细胞质新类型,培育出马协型水稻不育系马协A,马协型不育细胞质的创建与利用研究成果荣获2002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注重出好产品

  “应用研究必须从基础研究入手。”在朱英国看来,做科研不仅要发论文,更重要的是出产品。

  为了确保繁殖优质、高产、亲本,减少杂交稻生产用种的风险,朱英国团队研究出红莲型杂交稻提纯技术,建立了亲本提纯繁殖体系,使红莲不育系大面积繁殖的纯度达到99.96%以上,为红莲型杂交稻实现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我国杂交水稻高产而不优质、优质而不高产这一难题,他们从水稻优质种质筛选入手,通过分析不育系的综合性状,选择外观好、食味优良、抗逆和抗病性较强、开花习性好、配合力强的优质品种作为骨干亲本,培育不育系和恢复系。

  近10年来,他们成功选育出优质的红莲型不育系珞红3A和红莲型杂交稻组合红莲优6、珞优8号和粤优9号等优质组合,获200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优质杂交稻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其中,珞优8号最高亩产达876公斤,达到了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2009年被农业部确认为我国第三批示范推广的超级杂交稻品种。试验表明,红莲型杂交稻在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华南地区和河南南部均能种植。经过连续多年在菲律宾、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国、莫桑比克等国试种,比当地品种增产20%~50%,出口良种潜力巨大。

  坚持“从基础研究中来、再到应用育种中去”,是朱英国团队不断取得成功的法宝。

  育种推广并行

  朱英国的团队由3支队伍组成。一支做基础研究,算上研究生有150多人;一支做应用育种,他们常年在田间工作,有的已经坚持了30多年;还有一支负责产业化推广,目前已经成立了两家种业公司。

  经过40年发展,在朱英国的团队中,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风严谨、团结奋斗、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先后被评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湖北省创新团队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品种 雄性不育 产业化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0-12-27/450.html

  • 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