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十一五”好势头实现“十二五”好开局 ——写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本报编辑部
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创纪录的“七连增”,农民收入增长迅速,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2010年“三农”发展成绩显著,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亮点之一,这为我们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应对来自国内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们即将迎来2011年、谋划“十二五”“三农”工作宏篇巨制之际,我们完全可以说,2010年“三农”发展成就,不仅是“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完美收官,是“十一五”“三农”发展的亮丽篇章,而且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保持了一个强劲的势头。
理论体系日渐成熟政策框架基本形成
“十一五”时期“三农”发展的辉煌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全国亿万农民群众、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取得的,是在一个成熟的加强“三农”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下取得的。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应历史潮流,在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解决“三农”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论断、新思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理论体系日渐成熟,政策框架基本形成。
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给广袤的农村带来了春的讯息,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明确指出: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的阐述,把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们党在“三农”理论认识上的巨大飞跃,是传统“重农”思想在新时期的突破和升华。
不断发展的“三农”实践对“三农”理论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重中之重”这一基本要求指导下的“三农”理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等等,都是在“重中之重”的科学定位下获得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仅选取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这两个命题进行简单回顾,就会发现这些理论产生的清晰脉络。
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再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放到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和核心的位置。党中央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根据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标志着发展理念上的重大变化。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2006年初颁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深刻阐述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内涵,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2008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强调“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总揽全局,高瞻远瞩,对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亿万农民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顺应潮流、符合国情、深得民心。
不仅如此,“重中之重”的基本定位,成为新时期七个中央一号文件的指针。
这里有一组数据——从2004年到2010年,中央连续7年发出7个一号文件指导“三农”工作,粮食生产连续7年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较快增长。看似巧合的背后,蕴含着必然的联系。正是7个一号文件的出台推动“三农”工作出现了少有的好局面。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0-12-2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