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水稻育秧基质如何“叫好又叫座”?


大米是全球食用人口最多的农产品,也是中国第一大口粮。全国约有60%的人以大米为主食,可以说,几千年来,中国人的饭碗里装的最多的是大米饭。盘中餐虽美味,也总是伴随着“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但随着我国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代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梦想正逐渐成为现实。

  “秧好半熟稻,苗壮产量高”,秧苗是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首要环节,是稻谷丰收的基础。随着我国水稻机插秧大面积推广,传统营养土育秧的局限性日益突出。

  为解决传统育秧取土难、破坏植被等问题,缓解农村劳动力紧张的困局,水稻无土育秧基质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就是这样一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兼得的生产技术创新却推广缓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日前深入水稻生产大省江苏探求答案。

  粮安之重遭遇取土之困

  今年初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更多人愈发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保饭碗、保口粮,首先要保大米。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峰说,中国常年种植水稻3000万公顷,占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20%,占全世界大米总产量的近40%,每年消费大米1.4亿吨以上,折合人均200斤左右。

  水稻之所以能在中国人饭碗中占据重要位置,与近些年的量质齐升密切相关。江苏省作物栽培站副站长杨洪建告诉记者,江苏作为水稻大省,水稻种植面积达3300万亩,产量1900万吨,单产高于全国水平20%,“这主要得益于全省近70%的机械化种植水平”。

  然而,从全国层面看,2018年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仍不足60%。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装备研究所研究员周文说,目前国内水稻生产的耕作和收获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但种植环节仍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

  “栽培种植环节是水稻机械化难点,但也是潜力最大的环节。”周文认为,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机插秧可以大大提高水稻生产效率,是稻米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推广水稻机插秧,规模化集中育秧是首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日本引进了水稻旱育秧技术,因其具有秧龄短、秧苗壮、可机插、省稻种、产量高等优点,迅速成为我国水稻生产的普遍栽培方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大米 泥炭 耕地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