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一头鲍:“贵族范儿”VS“科技范儿”


    位列“海产八珍”之首的鲍鱼,自古就深受国人的喜爱。根据记载,清朝沿海官员在进京朝圣时,会根据拜见官员的等级献上不同规格的鲍鱼。如向七品官进贡七头鲍,三品官进贡三头鲍,一品官则进贡一头鲍。而所谓“一头鲍”,就是指单只重量达一斤的鲍鱼。作为官场贡品,一头鲍对国人来说有着超乎珍馐的文化寓意。

    鲍鱼,名为鱼,实则非鱼,种属原始海洋贝类,单壳软体动物。由于形状恰似人的耳朵,所以人们也叫它“海耳”。

    鲍鱼通常生长在水温较低的海底,足迹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公认的最佳产地是日本北部和墨西哥,我国的东北部也是传统产区。全世界已命名的216种鲍鱼中,分布在我国沿海的鲍鱼有7种,其中又以北部渤海湾出产的皱纹盘鲍和东南沿海的杂色鲍最为多见。

    根据检测,鲍鱼鲜品的可食部分蛋白质含量24%、脂肪含量0.44%;干品含蛋白质40%、糖元33.7%、脂肪0.9%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一种对人体非常有利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特别是富含谷氨酸,使得鲍鱼的味道非常鲜美。

    众所周知,鲍鱼是名贵的“海珍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海洋“软黄金”。作为名贵的海洋食用贝类,鲍鱼还被誉为“餐桌黄金,海珍之冠”。

    然而,由于近代的过度捕捞,中国野生鲍鱼资源在短短几十年里日益枯竭,中国沿海的野生鲍鱼中再难找到大个头。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市场上大鲍的位置均被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等国进口的鲍鱼所占据。

    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内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鲍鱼的商业化养殖渐成规模。在这三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养鲍人多次发挥集体智慧,从“北鲍南移”到“南鲍北养”,从陆基养殖到海区吊养,以及多家科研机构提供的高精尖技术促成了鲍鱼品种的不断迭代,使得中国的鲍鱼养殖技术走向世界前沿。目前中国鲍鱼的养殖产量占全球93%,成为当之无愧的鲍鱼大国。

    自2019年初,民间陆续出现了许多大个头鲍鱼,少量“一头鲍”的出现更是为整个鲍鱼产业带来惊喜。5月17日~28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鲍鱼分会在广东珠海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了2019年“寻找中国最大鲍鱼”活动。活动现场,消失已久的国产“一头鲍”重回公众视野。活动吸引了数家养殖户、企业参加“鲍王”评选,最终脱颖而出的“鲍王”重达702克!

    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鲍鱼分会秘书长游伟伟介绍,本届“鲍王”的苗种正是2018年底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刚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的“绿盘鲍”。该项目源于2007年,经过厦门大学科研团队连续四代的选育、杂交,最终培育而成。

    该新品种的耐高温性能较现有养殖品种提高了2℃,大幅度降低鲍鱼度夏养殖的风险,使得业者养殖大规格鲍鱼的信心大增。结合鲍鱼产业逐渐成熟的“分段养殖”和“南鲍北养”模式,中国正用“中国智造”和处于世界前沿的养殖技术,使培育国产大鲍成为可能。

    “‘国产有大鲍’是几代养鲍人的共同愿景,如今在水产科技的协同创新、合力攻关下,这一愿景终于实现了!”游伟伟说。

    本报记者韩超文/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海洋 贝类 品种 微量元素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