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侯志国:用情感和责任担起扶贫重任


    本报记者阎红玉

    带着党和政府的重托、带着吉林省卫生健康委的希望,怀着对贫困村民的深情厚谊,共产党员、今年43岁的侯志国在2016年3月21日,被吉林省卫生健康委选派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松江镇盘道村任扶贫“第一书记”,在三年多的扶贫路上,他用爱心铁肩担起了扶贫重任。

    住地窨子的老人,是他不忘初心的动力

    侯志国在村里一次入户调查摸底的时候,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人,穿着一件袖口露着棉花的旧棉衣,在严寒的冬天里从类似于土包的洞里(俗称“地窨子”)往外爬。村里的人说这位老人没有亲人了,56年来一直住在这里,甚至这些年都没见过老人洗澡。侯志国当时的心很沉重,他决心要改变老人的生活。

    这位老人叫张清旭,是五保户。镇党委、政府和村里曾多次接他到敬老院颐养天年,可他坚决不同意。刚到村里工作的侯志国,通过和老人连续几个月的交流和沟通,老人同意搬到敬老院去住。第二天,侯志国去接张清旭老人的时候,老人反悔了,老人说不能去敬老院,那里人多、脏、细菌多,人不能离开土,离开了就会生病。侯志国面对老人的这种理由只能是叹气。

    侯志国深知,叫老人搬出地窨子,相当于要城里人从楼房里搬进地窨这么难。为了赢得老人的信任,侯志国经常自掏腰包,给老人送去米、面、油、衣物等生活必须品。老人牙齿不好,他就尽量多买一些易嚼、易消化的食品送给老人。看着老人与自己爷爷般的年龄,说着像小孩子一样的话,侯志国深知老人更需要爱心去关怀。为了让老人了解外面的世界,侯志国给老人送去了收音机;为了给他排解寂寞,还特意买了两只兔子供老人饲养,村里的基础设施,怎么建,他都征求老人的意见,时刻提升老人融入村里生活的存在感。

    2017年初的一天,侯志国在和老人聊天时,老人说,我没有儿子,但你对我比亲生儿子还要好,以后我什么事都听你的。侯志国试探性地再次谈到给他盖房子时,他欣然同意了。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村里为老人购买了房屋,老人终于搬出了住了56年的“地窨子”,住进了温暖、宽敞、舒适房子,看着老人露出的幸福笑容,侯志国的心释然了。

    一句话的误解,是开启因户施策的契机

    2016年4月,侯志国来到李玉芬家了解情况,他随意问了一句“你家需要什么帮助”,没想到72岁的李玉芬老人外出回来听了家人不完整的叙述后,就认为侯志国贬低她家贫穷。十多天后,侯志国接通了李玉芬老人的电话,在自己还没有搞清楚什么原因的情况下,就遭到了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

    说到李玉芬,她的家庭确实很困难。十年前李玉芬得了风湿性关节炎,手指变形,干不了体力活,19岁的孙子身患脑瘫导致一手一脚残疾,前几年带孙子看病又欠下了很多外债。一个19岁的孩子,本应是读书或打工的年纪,可他却因残疾一次次碰壁。要想长期解决李玉芬脱贫问题,她孙子能否就业才是破解难题的关键。

    通过这些思考,侯志国感到,扶贫工作要因户因人施策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这时省卫生健康委科教处出台每年全省有100名定向免费培养医学学生的项目政策,毕业后可以回到村里当村医,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得到这个消息后,他及时向省卫健委领导汇报了盘道村脱贫工作难点,得到了省卫健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为盘道村特别增加了名额。现如今盘道村已有3名贫困户子女坐在了窗明几净的课堂里学习,不远的将来就能回到村里当村医了。

    让村民过上幸福日子,是他始终的追求

    让全村的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侯志国经过潜心调研,在2016年3月28日,与村干部和村民确定了盘道村扶贫产业项目,即“输血”项目建设“笨榨油坊”,“造血”项目种植“大果榛子”。

    村里的笨榨油坊项目经协商由镇政府和省卫健委共同出资,但当时的时间非常紧,等一等就会严重影响当年贫困户的收入。面对贫困户的期盼,侯志国思来想去,最后决定由党支部成员每人垫付2万元,共垫资9.5万元,于4月13日购买了厂房。三年来他积极找销路推销产品,使村里的笨榨油坊稳步盈利。2017年净利润达到20.07万元;2018年净利润27万元;2019年截至目前净利润30万元;贫困户由2015年人均年收入2725元,增长到2018年人均年收入8511元,同比2015年人均年收入翻了三番。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榛子 细菌 连续 项目建设
上一篇 :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