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让红色文化润泽蒙山沂水


    今年46岁的王剑锋,1996年退伍返乡后就一头扎进了云头山的荒山野岭中,白手起家干事创业。如今的山头已然一片葱茏,金银花、果树、茶叶等成为了主角。王剑锋牵头成立了鲁蒙农业科技公司,建立了占地1500亩的种植基地,注册了“鲁蒙”“邑城红”商标,开发出金银花红茶、茶饼、花蕊茶等系列产品,带富了近200户农民。

    “这就是艰苦奋斗、大德务农的临沂农人,这就是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典型代表。”市委副书记郑德雁自豪地说,“推动乡村振兴,临沂没有基础条件优势,没有经济发达优势,但却有沂蒙精神为这片红色热土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因此,临沂坚持让红色文化润泽蒙山沂水,让红色文化与良好生态在此实现‘共融共美’。”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如果说蒙山沂水带来的青山绿水和乡村环境的整治提升,是为临沂乡村带来了“外在美”。那么,挖掘整理沂蒙精神,用活用好红色文化,就是临沂乡村独具特色的“内在美”,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临沂一手抓沂蒙精神的挖掘、整理和传承,《沂蒙山》《沂蒙情》《崔家沟》等艺术精品催人泪下,“沂蒙红色文艺轻骑兵——百村行”活动如火如荼;一手抓乡村文明行动,在乡村建设文明实践中心、善行义举四德榜、村史馆等文明阵地,让无处不在的文明气息浸润乡村、涵养农人。

    在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的建设与村庄青山绿水果飘香的好生态相得益彰。“现在,俺村光农家乐、民宿就开了30多家,干得好的一年能挣20多万元呢。”村党支部书记张在召给出了明证。这是临沂让红色文化和良好生态实现“共融共美”典型缩影。近年来,临沂坚持抓“七改”促基础设施提升,抓“四清”促人居环境整治,抓“十百千”促典型示范引领,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30个,省级示范村92个,带动提升村庄1000多个,全面打响了“好山好水好风情、美丽乡村看沂蒙”的形象品牌。

    搭建大平台,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

    位于沂水县泉庄镇尹家峪村金龙山农业专业合作社,在青山绿水间种植有机蜜桃,有机核心区域达1781亩,辐射带动约5300亩,已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尹家峪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区。泉庄镇党委书记李玉涛介绍,社员用土地入股,村集体以500亩整理后的荒山入股,每亩保底获得600到1000元,年底再享受股权分红。合作社季节性用工约500人,推行绩效管理,年人均收入可达3万元。吸引48户贫困户入社,通过土地流转金分配、股权金分配、绩效工资分配、福利分配和养老保障、救助老弱等方式,全方位带动脱贫。

    “鼓励各地探寻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临沂制定了‘1516100’推进体系。”副市长郑连胜言辞坚定,“即以乡村振兴规划纲要为统领,聚焦聚力5大振兴,推动实施16大专项工程,重点抓好100项工作任务,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将振兴画卷书写到沂蒙大地。”

    临沂提出,以田园综合体为抓手推动产业振兴,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及粮食生产功能区“三园两体一区”建设,搭建大平台、做强“新六产”。以“两新培育”为重点推动人才振兴,以“四雁工程”为抓手,育强新主体、新农人,支持各类人才留在农村。以乡风文明为重点推动文化振兴,以沂蒙精神为统领,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气神。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推动生态振兴,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区分类型,因地制宜,坚持“七改”并进、“四清”并推、示范引领,打造具有沂蒙特色、现代气派的“富春山居图”。以治理有效为目标推动组织振兴,做到“配强一个好支书、选出一个好村委、建强一支好队伍”。

    “为推动落地实施,临沂明确了田园综合体建设、基础设施保障、‘产自临沂’品牌强化工程、‘金丰公社’新型服务模式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沂蒙红色基因传承、人居环境整治、沂蒙乡村善治等16大专项工程,并细化为100项具体任务,搭建起我市实施乡振兴战略的主框架大平台。”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韬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蔬菜 田间地头 保持水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