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拍摄的农作物病虫害照片。本报记者王腾飞摄
杨发鹏徐升川本报记者王腾飞
当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高科技元素应用到农业领域,会给传统种植方式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在山东省平度市,这样的尝试和碰撞已经初见成效。去年该市启动普惠三农智慧农业项目,预计投资5亿元研发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植保服务平台。有了它,农民发现农作物有了病虫害,只需用手机拍张照片,3秒就能鉴别病虫害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该项目今后有望为农户高效、快速、低成本地解决病虫害识别和防治难题。
手机拍张照片,3秒给出诊断结果和防治方案
近日,记者来到平度市凤台街道新经济产业园,实地探访这款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作物病虫害诊断应用平台。
“我们将其命名为‘很准’,就是要做到准确、简单、高效地帮农民识别病虫害。”该项目负责人戴勤海给记者现场演示了这一小程序的使用,从微信里搜索到“很准”小程序,上传一张桃树流胶病的照片,在小程序的首页,瞬间就给出了诊断结果以及该病的发病规律、防治方法、用户对该结果的评价意见。“拍照、什么病、怎么治”几个字清晰地概括了“很准”的主要功能。
记者了解到,这款小程序对农民和种植者是免费开放使用的,而之所以能够做到几秒钟就能高效识别病虫害,背后则需要强大的数据库做支撑。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不算大的工作间里,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着在电脑上整理拍摄的农作物病虫害照片,这是他们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这些病虫害照片,都是我们拿着相机到农田里采集的第一手资料。”由平度市农业局委派,在该项目指导建设病虫害数据库的高级农艺师崔汉亮告诉记者,这些天他几乎天天到地里拍摄各种病虫害的照片。不仅请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一线采集病虫害照片,“很准”团队还聘请来自青岛农业大学、烟台农科院等院所的首席专家逐项给出解决方案。
识别一种病虫害,需要两三千张照片的数据支撑
“每一种病害在作物上有不同的发病部位,每一种虫各生育期有不同的虫态,在不同的地域表现也各不相同,所以识别一种病虫害,需要两三千张的照片数据才能形成一个训练集。”戴勤海告诉记者,目前农作物上常见的病虫害有几千种,所以需要采集海量的照片,构建出病虫害识别“大脑”。
这也使得“很准”和其他远程诊断类的农技服务平台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最终要做到的是“去人工化”,不需要像传统的方式再请人或等人去诊断,可以极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为农民服务。
正如同盖高楼大厦要打好地基一样,“很准”现在下大力气重点做的,正是包括数据库构建、病虫害样本采集、算法研究在内的基础性工作,而这项工作目前还少有人去系统、全面地做,“很准”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先从平度当地主要的果树、小麦等作物开始,今年基本可以覆盖果树和大田作物的病虫害。”戴勤海坦言,对于“打地基”这项工作并不急于求成,反而希望能慢一些,尽可能扎实一些,他预估至少还需要两三年时间的积累。
不仅是诊病工具,更能预警病虫害发生趋势
前不久,在平度市农广校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上,“很准”迎来了第一批200名种子用户,让戴勤海没想到的是,不到十天,就增长到了4000多个用户,后台显示一个月期间的诊病次数超过了10万次。“我们并没有去特意营销推广,都是农民自发推荐使用的,可见这真是对农民有用的。”戴勤海说,这更坚定了他的信心。
目前,“很准”也正在不断地投入、积累、打磨,探索推出病虫害保险,与飞防企业合作,引入绿色防控技术方案,对接信息入户工程等,不断改善用户体验,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也拓展更多的发展空间。
而“很准”要做的不仅仅是一个诊病工具,对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预警则是大数据更进一步的优势体现。用户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上传的数据越来越多,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病源地、发病中心和发病趋势,进而预警病虫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5-18/102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