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老区文脉涌新泉


    本报记者施维张培奇刘振远范亚旭

    一部信阳文化史,可窥中原文明路!从华夏发轫到革命年代,城阳城遗址、大别山革命精神、姓氏之根、罗山皮影、董家河茶艺……形态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瑰宝举不胜举,令这座幅员1.89万平方公里的古城更显底蕴厚重。

    岁月不居。而今的信阳,正以崭新气象,扛起新时代的担当昂首前行。信步其乡村,农民的喜悦“跳跃”在田野阡陌,不仅因口袋鼓起来、村居干净了,还有被新时代乡村文化浸润的幸福。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们坚持传承弘扬先进的、乡土的、大众的文化,着力丰富内涵、拓展形式、增强张力,让全市2879个行政村共享文化振兴的成果,并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为什么说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我们需要振兴什么样的文化?如何发挥好文化对于乡村全面振兴的张力?心揣疑问,记者奔走于信阳乡土,感悟一方文化魅力之余,孜孜以求解。

    聚能

    弘扬红色文化建强组织力量

    大别山绵延千里,横穿信阳南部。

    那里,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心脏所在。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里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镌刻历史的遗址遗物流传至今,汇聚成一股红色文化,滋养着一方水土。

    位于新县的大别山干部学院,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党员从各地奔赴学习。“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革命精神,不仅教育了前来学习的党员,更激荡着信阳乡村干部群众的奋斗初心。

    在新县泗店乡计河村的一棵歪脖子树下,沉睡着合葬的无名烈士。每到清明节,计河村党支部书记孙先鹏总要带领全村党员干部来这里扫墓,在他心中,“扫墓就是一场党性教育课,激励班子成员为振兴而不懈奋斗。特别是一些年轻干部,听完老党员讲述村庄的革命历史后,工作中明显感觉到他们心态更踏实了、干劲也更足了。”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红色文化就是为农村党组织这台火车头不断汇聚的正能量。它凝聚着革命精神,承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穿越跌宕的时代、超越个体的得失,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尤其是本地本村革命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往往更能感染人。

    在信阳,这股红色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该市一些曾作出突出贡献的革命老区,因资源禀赋匮乏在今日成为经济上的贫困地区。红色文化激励着干部群众的脱贫信念,适度开发的红色旅游也成为当地的一笔宝贵财富。据统计,信阳市内可供开发的革命纪念地和革命历史遗址就达479处,批准的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有178处。

    宝贵的红色文化财富,有不少散落于各村之中。     

    近年来,信阳市委、市政府在以大别山革命精神为核心,重点打造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将军故里等红色文化基地之余,还重视散落红色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在信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钱长琨看来:“传承乡村红色文化,不仅要抓大,还要抓‘小’,拯救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遗忘的革命事迹、遗物遗迹,将其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泗店乡王楼村村史馆里,陈列着村内先烈的照片、事迹和遗物;在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村委会的院墙上,形象描绘着村里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往事……这些贴近日常生活的展示,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村民的价值观,让历史的积淀焕发出新的活力。

    “红色文化是以党风带家风促民风的好法宝。”新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伟说,“无论历史如何变迁,红色文化永不会褪色。传承弘扬好红色文化,是我们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项基本功。”

    添韵

    挖掘农耕记忆鼓起农民口袋

    新县吴陈河镇杜洼村奇龙岭民俗文化生态园里游人如织。磨盘、陶罐、风箱、花轿……农村老物件勾起人们对于“依依墟里烟”的传统乡村生活的记忆。一位来自城里的游客告诉记者:“我们经常带孩子来玩,想让他了解过去的农村,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柳树 休闲 强化 相结合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