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专家给出杂草科学防除技术方案


近年来,由于轻简化栽培技术迅速推广、农田杂草群落演替变化、杂草抗药性水平不断上升等原因,农田杂草危害持续加重,每年发生面积超过14亿亩,且田间发生密度越来越高,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安全。

为科学防除农田杂草,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有效减少除草剂过量使用,日前,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生产为重点,研究制定了《2019年农田杂草科学防除技术方案》。

1稻田杂草防除方案

稻田杂草分为三类:稗草、千金子、杂草稻等禾本科杂草,野慈姑、雨久花、鸭舌草等阔叶杂草和异型莎草、扁杆藨草、萤蔺等莎草科杂草,每年发生面积3亿亩左右。水稻田杂草防除要立足早期治理、综合防除策略,积极推广生态控草技术,采用“封杀结合”的化学除草模式,降低除草剂使用量,延缓抗药性杂草的发生与危害。非化学控草技术

种子精选。通过对稻种调进、调出检疫,查出稻种中是否夹带了稗草等抗药性杂草的种子,经过筛、风扬、水选等措施,汰除杂草种子,控制杂草的远距离传播与危害。

农艺措施。通过深翻平整地、水层管理、肥水壮苗、水旱轮作、轮作换茬等措施来保持水稻良好的生态条件,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对杂草的竞争力。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可人工拔除杂草,避免新一代杂草种子侵染田间。物理措施。采取拦截灌溉水流携带的杂草种子、捞取田间水面漂浮的杂草种子、清除田埂周围的杂草等措施,逐渐耗竭土壤杂草种子库,最大程度降低农田杂草的发生规模。

生物措施。在水稻抽穗前,人工放鸭、养鱼,任其取食株、行间杂草幼芽,降低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密度,减少杂草的发生基数。合理使用化学除草剂

水稻种植方式多样,目前主要有机插秧、直播稻、人工移栽和抛秧等方式。稻田杂草的发生一般是在播、栽、抛后10天(秧田一般5-7天)左右出现第一个杂草出苗高峰,20天左右出现第二个出草高峰。

机插秧田。东北稻区灌溉水充足地块推荐采用“两封一补”的控草模式,插秧前和插秧后各封1次,插后20天左右视草情茎叶处理1次;灌溉水紧缺地块推荐采用“一封一杀”的控草模式,插后封1次,插后20天左右茎叶处理1次。插前3-7天采用噁草酮、噁草酮+吡嘧磺隆、丁·噁乳油+吡嘧磺隆等封闭;插后10-12天采用苯噻·苄、丙·苄、莎稗磷等封闭;插后20天左右可选用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二氯喹啉酸、噁唑酰草胺、氯氟吡啶酯、二甲·灭等进行茎叶处理。长江流域及其他稻区机插秧田推荐“一封一杀”的控草模式。在插前1-2天或插后5-7天采用丙·苄、苯噻·苄等药剂封闭;插后15-20天采用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噁唑酰草胺、吡嘧磺隆、噁唑·氰氟、二甲·灭等进行茎叶处理。

旱直播稻田。长江流域稻区推荐采用“一封二杀三补”的控草模式。播后苗前采用丁·噁、二甲戊灵、丙草胺等封闭,播后15-20天采用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等进行茎叶处理。根据田间残留草情可选用噁唑·氰氟、二甲·灭、噁唑酰草胺等进行茎叶处理。以旱直播为主的西北稻区,播种时用仲丁灵封闭,在水稻2-3叶期采用氰氟草酯、噁唑·氰氟等进行茎叶处理。水直播稻田。长江流域及南方其他稻区推荐采用“一封二杀”的控草模式。播后苗前采用丙草胺(含安全剂)、丙草胺(含安全剂)+苄嘧磺隆进行土壤封闭;水稻3-4叶期采用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双草醚、氰氟草酯、噁唑·氰氟、二甲·灭等进行茎叶处理。西北稻区,在水稻2-3叶期采用氰氟草酯、五氟·氰氟、噁唑·氰氟等进行茎叶处理,上水后撒施苯噻·苄、丙·苄等控草。

人工移栽及抛秧稻田。在秧苗返青后,杂草1叶前采用丙·苄、苯噻·苄、丁·苄等进行土壤封闭或者在杂草2-3叶期采用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双草醚、噁唑·氰氟、二甲·灭等进行茎叶处理。

2麦田杂草防除方案

麦田杂草主要分为看麦娘、日本看麦娘、菵草、野燕麦、雀麦等禾本科杂草和猪殃殃、荠菜、播娘蒿、繁缕等阔叶类杂草,每年发生面积约为2.5亿亩以上。麦田杂草防除要坚持综合治理,根据杂草种类与特点,分类指导,提高除草效果。非化学控草技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处理 种子 大豆 玉米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