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果树的技术性较强,特别是桃树管理,往往少打一遍药就能减产20%左右,所以过去一个果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至少要聘请一名技术员,年薪大都在5~7万元左右。栏杆镇果树联合体成立后,从郑州果科所以年薪10万元聘用了一名高级技术员,采用田头授课、巡回讲演等方式,帮助果农解决技术难题。近三年来培训果树管理技术“二传手”近300人,参训果农2600多人次,确保联合体有一名专家,每个合作社、家庭农场有一名技术员,全程跟踪服务。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就业技能培训等项目,加强联合体内从业人员培训,全面提高联合体内经营主体技术水平,同时加强联合体金融扶持力度。2017年,全区已为土地规模流转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4039万元,汇集136户。埇桥区首创的“劝耕贷”金融信贷担保模式,无需抵押物,目前已发放3.77亿元,惠及246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金融创新和试点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推动了新型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和扩大生产。
3
规模流转土地带动稳定脱贫
2016年,潘家印、王晓伟、魏利华等6家家庭农场,在朱仙庄镇朱庙村、李家村承包5000亩土地,重新整合成宿州市仙湖花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美国薄皮核桃,林下种植白术、菊花等中药材。朱庙村李德秀等72名贫困户,成为这家联合体第一批签约的务工人员。贫困户曹海云等157人带资入股分红,周边六合、塔桥等六个行政村500多名群众实现务工就业,平均年务工收入2万元左右。采访时,朱庙村66岁的贫困户张朝阳和其他41名贫困群众,正在一个60米长、20米宽、6米高的车间内整理白术种芽。“一天干8小时,工资70元,风吹不到,雨淋不着,都是些轻来轻去的活。”张朝阳对自己这份工作十分满意。老张家里有20亩地,妻子是一级残疾,2016年联合体成立时,他将20亩土地以每年每亩1200元的租金租给公司,自己每年有2万元左右的务工收入,老两口的低保每月有1000元,同时妻子还享受每月140元残疾人补助费。“土地有租金,上班有工资,低保有补助,俺这小日子越过越甜蜜了。”张朝阳非常兴奋地告诉记者。
“过去,农民流转土地只是零星流转、代种,因此每亩地一年土地流转资金仅在300~500元之间,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不高。”朱庙村党支部书记沈家亮说,联合体大规模流转土地,租金一下就涨到每年每亩1200元,有利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激发农村发展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最大限度挖掘土地潜力,村里的集体收入也比过去增加2倍以上。
去年以来,埇桥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四自一带”模式,积极带动贫困户2.97万户进行特色种养产业脱贫。联合体内龙头企业通过务工带动、技术服务、资金入股、订单采购等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目前全区新型农业联合体中已有89家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带动工作,共带动贫困户1.9万户。155家合作社带动贫困户4994户,342家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579户。
经过6年的培育和探索,埇桥区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86家,经营土地规模39.2万亩。2017年,14家全产业链联合体实现销售收入34.66亿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3-25/92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