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同于传统的“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农业产业化新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盟,发挥各自所长,以实现利益共享。龙头企业干不好的交给家庭农场,比如农业生产环节;家庭农场干不划算的交给合作社,比如农业服务环节;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干不了的交给龙头企业,比如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今天,我们带大家走进安徽、江苏、四川去看看,那里的产业化联合体是怎样实现联盟的——
郑杰本报记者杨丹丹
2018年11月,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栏杆镇栏西村果树种植大户杨晓东种植的“黄金蜜4号”晚熟桃,初果期每亩产量600公斤左右,亩效益近7000元。“有了新主体,发展有动力。”杨晓东说。埇桥区林业局在栏杆镇主导成立“斛城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联合13家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辖1.03万亩林地,辐射带动周边两个乡镇12个行政村。
为了推进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埇桥区在全国先行先试,构建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这种联合体运营模式,2017年10月被当时的农业部、财政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文件向全国推广,荣登2017年全国三农十大创新榜。
1
围绕产业聚集打牢发展基础
杨晓东2011年承包了400亩土地,成立了“晓东果树种植合作社”,种植油桃、黄桃、白桃等10多个品种。几年下来算算总账,力没少出,汗没少流,钱没少花。手上的茧子多了,脸上的皱纹多了,就是口袋里的钱不见长。2016年,林业局在栏杆镇成立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园区,主打黄桃产业,杨晓东第一个报名加入联合体。林业示范区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示范工程等,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发生巨大改变,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三年前全镇黄桃生产规模不足500亩,到2018年初已辐射带动1.03万亩。
过去杨晓东种桃,购肥、购药、购苗、管理、销售等都是单打独斗,随意性很强。2014年春,他购买了8000棵黄桃树苗,第二年就开始挂果,长势也不错,心想这下可抱了棵摇钱树。果子成熟后,他一边忙采收,一边忙销售。浙江的一位大客户来到果园一看,由于没有疏花疏果,桃子单果重量不达标。到手的桃子总不能白忙乎。他连夜装车运往山东一家罐头厂,货没运到,部分桃子就烂在了车里,运费不算,桃子倒在护城河边上,还被环保部门罚款2000元。
从2016年开始,在联合体的统一指导下,农民种桃再也不用瞎琢磨,而是由联合体统一供苗、供肥、供药,统一技术规程。在杨晓东的果园内有新栽的中桃10号、中油6号等7个品种。“都是由联合体统一购苗,早、中、晚熟品种都有,从5月中旬到11月底园里都有果子。”栏杆镇林业站长、联合体负责人韩峰说,过去桃子摘下来三天卖不掉就会烂掉,现在成熟后的桃子能在树上挂果20天左右,大大降低了果农的销售风险。
近几年来,埇桥区在积极培育、规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基础上,对联合体机制和模式进行再创新。探索加工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模式,构建集生产、储存、加工、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在联合体内部建立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等服务。成功打造了顺河乡板材、朱仙庄轻纺、符离集烧鸡、支河乡食品加工等10多个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和集聚区,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产业发展基础。
2
提高主体水平加强金融扶持
杨晓东不仅经营自己的400亩果园,还负责联合体的农资采购和管理。“买1吨化肥是零售价,买20吨化肥享受批发价,直接到厂里买500吨化肥就能享受出厂价,从零售到出厂,每吨化肥差价200元左右。”杨晓东说,这给市场农资销售提供了较大差价空间,一到用肥季节,一些老熟人就会找上门卖肥料,不好当面议价,肥料质量也不能保证,这种事情过去经常发生。联合体成员王伟种了600亩果园,2015年秋季施肥时,一位朋友送来30吨复合肥。结果第二年桃树生长不良,经过土样测试,氮、磷、钾主要含量不达标,打了几年官司,到现在还是不明不白。“朋友没了,钱也没了,只有打掉牙往肚里咽。”王伟说,现在联合体统一供肥、供药,价格不但比市场每吨便宜近200元,还能保质保量,一年下来光农资一项,一亩地就能节省200元左右。
种果树的技术性较强,特别是桃树管理,往往少打一遍药就能减产20%左右,所以过去一个果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至少要聘请一名技术员,年薪大都在5~7万元左右。栏杆镇果树联合体成立后,从郑州果科所以年薪10万元聘用了一名高级技术员,采用田头授课、巡回讲演等方式,帮助果农解决技术难题。近三年来培训果树管理技术“二传手”近300人,参训果农2600多人次,确保联合体有一名专家,每个合作社、家庭农场有一名技术员,全程跟踪服务。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就业技能培训等项目,加强联合体内从业人员培训,全面提高联合体内经营主体技术水平,同时加强联合体金融扶持力度。2017年,全区已为土地规模流转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4039万元,汇集136户。埇桥区首创的“劝耕贷”金融信贷担保模式,无需抵押物,目前已发放3.77亿元,惠及246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金融创新和试点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推动了新型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和扩大生产。
3
规模流转土地带动稳定脱贫
2016年,潘家印、王晓伟、魏利华等6家家庭农场,在朱仙庄镇朱庙村、李家村承包5000亩土地,重新整合成宿州市仙湖花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美国薄皮核桃,林下种植白术、菊花等中药材。朱庙村李德秀等72名贫困户,成为这家联合体第一批签约的务工人员。贫困户曹海云等157人带资入股分红,周边六合、塔桥等六个行政村500多名群众实现务工就业,平均年务工收入2万元左右。采访时,朱庙村66岁的贫困户张朝阳和其他41名贫困群众,正在一个60米长、20米宽、6米高的车间内整理白术种芽。“一天干8小时,工资70元,风吹不到,雨淋不着,都是些轻来轻去的活。”张朝阳对自己这份工作十分满意。老张家里有20亩地,妻子是一级残疾,2016年联合体成立时,他将20亩土地以每年每亩1200元的租金租给公司,自己每年有2万元左右的务工收入,老两口的低保每月有1000元,同时妻子还享受每月140元残疾人补助费。“土地有租金,上班有工资,低保有补助,俺这小日子越过越甜蜜了。”张朝阳非常兴奋地告诉记者。
“过去,农民流转土地只是零星流转、代种,因此每亩地一年土地流转资金仅在300~500元之间,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不高。”朱庙村党支部书记沈家亮说,联合体大规模流转土地,租金一下就涨到每年每亩1200元,有利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激发农村发展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最大限度挖掘土地潜力,村里的集体收入也比过去增加2倍以上。
去年以来,埇桥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四自一带”模式,积极带动贫困户2.97万户进行特色种养产业脱贫。联合体内龙头企业通过务工带动、技术服务、资金入股、订单采购等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目前全区新型农业联合体中已有89家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带动工作,共带动贫困户1.9万户。155家合作社带动贫困户4994户,342家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579户。
经过6年的培育和探索,埇桥区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86家,经营土地规模39.2万亩。2017年,14家全产业链联合体实现销售收入34.6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