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两会||调整优化补贴政策确保粮食长期安全 ——全国政协农业界别联组会议委员热议粮食生产


投入大,融资难

——补贴与信贷结合为种粮大户减压

以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为特点的现代农业是发展大势所趋。对种粮大户来说,贷款成为压在他们肩头的一座大山。陈萌山说,种粮大户普遍面临着贷款难度大的问题,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物、贷款利率高、贷款期限短,还贷时间大多与粮食收获时间重合,导致粮食集中上市,压低了粮价,加剧了市场风险。

    陈萌山建议,将补贴资金与信贷有机结合,利用部分粮食生产者补贴资金作为贷款风险保证金,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扶持。支持引导种粮大户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村镇银行,合理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入股。对中长期的贷款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扶持政策。放活借贷还贷期限,结合粮食作物生产周期调整农民还贷时间梯次,实行错峰还贷。开发产业链贷款项目,把融资服务从单纯的生产扩展到仓储、加工等粮食产业链下游,增加粮食经营附加值。

重建设,轻管护

——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基础保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这对于稳定我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怎样建好高标准农田?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胡汉平分析说,当前的高标准农田存在补助标准偏低的问题,“基础条件好、相对集中连片”的农田,基本已实施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剩下的多是位置较远,细碎分散的地块,建设成本增加,加之建材、人工等成本上涨,当前中央财政每亩1200元的补助标准明显偏低。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管护也是一大难题。管护资金主要由管护主体负责筹措,但由于大部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基本无力开展建后管护。

为此,胡汉平建议,国家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标准。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在管护上,建议中央财政设立农田基础设施建后管护专项资金,允许地方从项目建设补助资金或新增耕地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建后管护,同时,建议国家出台管理办法,明确建后管护措施、奖惩政策和管护资金筹集方式,调动地方政府和受益主体开展日常性工程管护的积极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土地 数据 粮食作物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