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金亮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近年来发端于安徽、江西等地的农业产业新模式,由一家龙头企业牵头、多个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参与,用服务和收益联成一体。联合体与“公司+农户”有何不同,如何运转?面临哪些困难?如何推动其创新发展?
联合体新在哪里?多位联合体负责人表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要素的相互融通,是联合体与传统订单农业的重要区别。联合体各方不仅通过契约实现产品交易的联结,更通过资金、技术、品牌、信息等融合渗透,实现“一盘棋”配置资源要素。
分工协作闭合产业链条
安徽宿州是全国最早探索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地区。据宿州农委主任张金海介绍,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践中发现,单一主体“单打独斗”存在诸多困难。龙头企业需要稳定原材料供应和保障质量安全,虽建立了订单基地,但有时合同难以履约、质量也难以保证;家庭农场存在技术、资金、市场等问题,标准化、品牌化生产难度较大,产品销售处于弱势地位;合作社缺少稳定的服务对象,效益也难以保证。于是,联合体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目前,宿州联合体共230家,覆盖了粮食、畜禽、果蔬等主导产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江西万年贡米集团董事长蔡阳厚对此深有同感。随着规模扩大,“公司+农户”松散的订单合作已满足不了产业需求。建立利益紧密的联合体,既可以保障原料供应,又能共享增值收益。龙头企业干不好的交给家庭农场,如农业生产环节;家庭农场干不划算的交给合作社,如农业服务环节;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干不了的交给龙头企业,如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
“今年9月,某电商平台征集30万袋精品小包装大米订单,要求半个月内到货。数量大、交货时间短、品质要求高,周边企业无人接单,我们成功完成了订单。这充分显示了联合体的价值。”蔡阳厚是万年贡米产业化联合体负责人,联合体以万年贡米集团为核心,包括22个粮食合作社、36个家庭农场、17家粮食加工厂,拥有优质水稻基地110万亩,精米年加工能力100万吨。
利益共享专注各自所长
“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联合体各方保持长期稳定合作的关键。”安徽宿州市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负责人、淮河种业公司总经理李清武说,联合体各方通过签订生产服务合同,确立生产资料供应、产品收购、技术作业服务的合作关系,解决了淮河种业公司高品质原材料供应问题。同时,公司为家庭农场垫付种肥、为农民合作社垫付农机服务资金、帮助家庭农场获得抵押贷款等,缓解了成员的资金困难,形成了资金联结机制。2016年,淮河种业公司为家庭农场成员担保获得贷款600万元。
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家庭农场带着农机、淮河种业公司投资入股等方式组建合作社,形成了资产联结机制。公司为家庭农场提供专营品种及种植技术,提供粮食烘干仓储、粮食银行等服务,解决晾晒储存问题,市场风险共担。市场信息由龙头企业判别转化为生产决策,传导至农业生产环节,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按需发展标准化生产,最终供应优质农产品。
“联合体成立以来,大家按照章程各司其职,共同发展。”蔡阳厚说。优质稻种植面积比联合体成立前提高了55%。加入联合体的农户户均增收2000~2500元,效益提高30%以上。江西省余江县全辉粮食加工厂曾面临关门的困境,加入联合体后,获得了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的指导服务,并与集团签订了高于市场价5%的加工订单,迅速盘活了资金,从寸步难行的小米厂变成拥有年加工1万吨精米能力的现代工厂。
要素融通破解发展瓶颈
当前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少联合体面临各种困难。从外部来看,农业融资难,制约瓶颈多;土地获批难,设施用地紧。从内部来看,一些联合体的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联结稳定性有待增强,有效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11-24/266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