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传统农业突围,应该把主阵地放在哪


  不久前召开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调研座谈会上,山东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得到了来自中央农办的“点赞”。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农业产值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但大并不等于强,对于山东来说,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农业寻求突破的“仗”在哪里打?主阵地在哪里?多次到山东调研的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认为,以农科园区建设作为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山东寻求到了一条农业由大做强、农民增收致富的拓展之道。

  瞄准痛点“搭积木”:四级农科园区全覆盖

  山东滨州北部临海,地处黄河下游,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资源是最大的自然优势;但其劣势同样突出:园区处于科技资源的洼地,发展农业所需的资金、信息、人才、成果都需想办法。

  怎么办?

  “我们采取一种‘搭积木’创新的模式,瞄准黄三角农业‘痛点’,利用一种严密的合作协议,将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整合起来,发展自己。”在滨州国家农科园区负责人心目中,通过市场手段引入的各色高科技和人才团队并不是“盆景”,通过“标本”打造形成模式,会带动更多的本地农业嫁接高科技。

  打开视野,聚拢资源,在种植农品之后,延伸链条,将精深加工和销售加工打通,寻求更多附加值。这样的做法,滨州国家农科园区并不是唯一的践行者。

  针对“痛点”,引入人才和技术搞集成创新是山东农科园区建设的一大特色。山东引入的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STS)计划,吸引中科院17个院所主持研发、在山东落地转化了首批8个农业科技重点项目,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近100亿元。

  10年前,山东率先在全国开展省级农高区建设,至今已建成14个省级农高区,再加上2015年起批建的111个省级农科园区,如今,山东已形成了省级农业科技园—省级农高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高区的梯次发展农科园区体系,拥有科技部批建的19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数量居全国之首。这种全覆盖的局面也被徐南平称为“最完善的农科园区布局”。

  数量之外,山东农业人也并未放弃对质的追求:寿光蔬菜、烟台葡萄、乐陵马铃薯、莱芜生姜、泰安苗木花卉等11个全国本领域规模最大的产业群,是山东各农科园区坚守特色的真实写照;山东半岛1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还诞生了数以百计的农业龙头企业,比如消化过剩玉米产能的西王集团、拥有国内食品界首条全产业链的中裕集团……

  系统设计探路径:“土专家”技术输出“园外香”

  种了大半辈子冬枣的山东枣农刘汉栋发现,卖枣挣的那点儿钱,在一年的总收成里占得越来越少了,“以前只知道可以加工成枣汁,现在不仅‘上了网’,还发展了采摘园,城里人帮着摘,更贵嘞!”

  对山东科技系统干部来说,通过对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系统设计,推动多要素集聚、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在农科园区里探索出让“一产”变为“新六产”的实现路径。

  只有初中学历的寿光农民刘成德现在有两重身份,其中一个是“土专家”。他连续十多年埋头钻研,发明了矮化、密植、“一边倒”树型亩产万斤桃的技术,成了远近闻名的“桃王”;他的另一身份是西安华西专修大学农学院的“客座教授”,为学生们讲授瓜果种植等方面的知识。

  看一个地区的农业科技水平如何,主要看农民用在地里的技术是否先进。在此角度上,山东农民,特别是寿光农民在种植蔬菜的技术和品种有很大优势。于是辽宁、黑龙江、山西、河北、吉林等省市纷纷聘请寿光技术员建大棚,到当地教老百姓如何嫁接、增加产量,教种菜知识。

  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韩俊在各地调研时也常常遇到来自山东的技术员。在他看来,山东农科园区“园内开花,园内外都香”的创新成果,不仅向全国各地输出了先进农业技术,更输出了农业人才和理念。

  特色农品跨领域:不断创新释放改革红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玉米 传统农业 嫁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