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天价“洋种子”背后的种业之痛


在9月20日全国种子“双交会”种业高峰论坛上,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指出,2016年中国农作物种子进口总额20亿元,进口蔬菜种子12.2亿元,占到61%。在市场价值方面,外资企业以20%的市场份额占据了50%以上的厂商环节利润,控制了中高端蔬菜种子市场,在某些作物上曾一度控制了种子的定价权,种子零售价是同类国产种子的3~20倍。像青花菜,国内种植面积70万亩左右,蔬菜面积占比只有0.2%,但种子市场规模近2亿元,被国外品种垄断。

偏爱“洋种子”实属无奈

如此高的定价,为什么菜农会买账?

种子经销商陆峰向记者介绍,对于大多数菜农来讲,虽然“洋种子”价格偏高,但扣除成本后的种植利润仍比廉价的国产种子高很多,还是会选择购买种植。很多国产种子虽然价格便宜,但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很低。据了解,“洋种子”获胜的关键在于具有无可替代的高质量优势。刘洪山告诉记者:“大棚蔬菜各方面投入较高,一旦种植过程中出现问题收成不好,菜农可能这一季都要血本无归。大棚蔬菜多为反季,对种子的抗病性、越冬能力要求很高,为了求稳,许多菜农还是选择跨国公司的‘洋种子’。”“洋种子”虽然价格高昂,但品质有保障,国内相应的品种质量和稳定性相差较远,购买“洋种子”也是无奈的选择。

除了质量,服务上的差距也是诸多经销商选择“洋种子”的原因。据刘洪山介绍,像先正达、海泽拉、瑞克斯旺等公司,一般都有专门的技术服务全程跟踪,万一有问题会随叫随到。而国内蔬菜种企规模小,服务跟不上,轻则回避问题,重则以次充好、套用名牌。刘洪山感叹道,作为经销商来说,正是因为外国种企的服务让人省心,大多数经销商才会宁愿高价也要坚持进货,就是怕一旦出了问题,农民找上门来,可以找到人来解决问题。

科研投入不足是“硬伤”

长期以来,中国种业育种创新的重心集中在玉米、水稻、小麦等审定作物上,对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甜菜、向日葵、菠菜、胡萝卜、青花菜、洋葱等作物育种创新存在短板,种子严重依赖进口。同时,中国蔬菜育种机构研究不均衡,据统计,从事番茄、辣椒等茄果类蔬菜育种工作的单位比较多,黄瓜、西瓜、甜瓜等瓜类蔬菜次之,从事菠菜、芹菜、莴苣、芥菜、菜薹(心)、菜用大豆等特色蔬菜作物育种工作的单位少,仅有1~3个。

种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主要限制因素在于研发投入低。根据相关上市公司2016年年报,中国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种企的年均研发投入在营业额中的占比在3%左右,低于国际公认5%的正常线。即使是中国种企的佼佼者,投入强度连续3年超过5%的只有隆平高科和神农基因两家,这与跨国公司动辄每年10%、10亿美元以上的研发投入相比,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上市公司尚且如此,缺乏资本市场支持的广大蔬菜种企更可想而知。

大部分民营蔬菜种企几乎得不到科研项目支持,育种资源匮乏,急缺高层次人才。由于企业规模较小,科研育种投入不多,顶尖科研人才和中青年专家不愿意去种企工作,企业难以组建高素质的科研创新团队。反观跨国公司,杜邦先锋的1.2万名职员中,三分之一为研发人员;瑞克斯旺的研发人员占到员工总数的43%;安莎公司的研发人员更是占到员工总数的50%以上。据悉,多数企业因担心结不了题不敢申报各级政府项目,在少数获得国家项目支持的企业中,甚至发生过因缺乏驾驭资金量较大的研发项目的人才而为无法运用资金发愁的现象。

数据积累是一大短板

国内外种企的差距是多方面的,产品质量、服务上的差异直接看得到,还有很多看不到的东西,数据就是一类。蔬菜种子品种繁多,国外很多种企的种质积累达百年。

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高通量分子育种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吴坤生博士介绍,孟山都2000年建立了DNA数据库,目前一天的运算量在100万条以上,一年积累的数据量上亿条。通过对不同环境、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分析,基因型跟环境的关系清清楚楚,基因预测很准确。而国内种企停留在用笔记本记录上,所有种企的数据加起来还没有孟山都一家的多。国内种企在分子育种、遗传育种、生物育种等方面的瓶颈不是三五年就能突破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蔬菜 品种 大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