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小步试错 寻找风口



  改种谷子就是在玉米价格下滑后根据政策作出的决定。他说,今年,国家提出要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政策支持,而以谷子为主的杂粮无疑是山西的特色,更是山西的优势。
  春播前,山西省农业厅又出台了种植业的工作要点,明确了要以谷子、莜麦、荞麦、高粱、豆类为主要品种,打造农产品优势生产区。
  透过这些政策,杨喜桃看到了种植结构调整的一个风口,虽然相关政策利好不会在短期内释放,但在他看来,这是针对市场的有效应变。
  这些天,通过山西省农科院技术专家的指导,杨喜桃在200亩的土地上播种下了“晋谷21号”,其余400亩还是照往年一样种了玉米。
  “比如改种用来酿酒的高粱就是一个方向,不仅需求量大,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取自山西,这说明了我们的高粱品质好、有市场。”在山西省农业厅工作人员对种植业政策的解读下,曹玉桂也开始在500亩的旱地上换种“晋杂”系列的高粱。
  获益:找对路子让农民不再纠结
  “种了半辈子玉米,都指望着玉米挣钱,也想过改种,但不敢拿效益打赌,终究没有下定决心。”2016年,在变与不变的纠结中,王勇还是种了11亩玉米,选择了6亩地试种黄花菜。
  “结果玉米都没卖出去,黄花菜挣了3万多元。”看着地里的黄花菜苗,王勇多了一些信心。
  这样的纠结也曾发生在种植大户张顺宝身上。“1亩黄花菜产量在3500斤至4000斤,去年的地头价是每斤3元,抛去用工的费用,能挣近1万元。”他说,这样的收益很诱人,但高收益和高风险是并存的。种植结构的改变就是农民种植习惯的改变,习惯的背后是对风险最小化的考虑。
  找到信心就能消除这样的顾虑,在张顺宝看来,信心源自于找对市场。“这里水浇地多,很符合黄花菜的生长特性,加上它在北边地区的稀缺性,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信心还源自于政府的扶持。大同县对黄花菜种植每亩补贴500元,农民购买种苗全部补贴。还给黄花菜上了农产品险,险资由政府出200元,农民出100元,一亩地最高保额可达5000元;并从去年开始试点价格险,市场价低于每斤18元时由保险公司赔付差价。
  在1亩黄花菜等于10亩玉米的收益、政府扶持和保险兜底的三重前提下,王勇在11亩地的种植选择上终于不再纠结。张顺宝也把玉米全都换种为黄花菜,并联合30多户村民,流转了316亩地,成立了顺民黄花合作社。他成了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合作社去年收入达到了100万元。
  农民的信心增加了,玉米种植面积自然就减下来了。2017年,唐家堡村的玉米播种面积将从2000亩减少到1000亩。这也为地处“镰刀弯”区域的大同县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带来了契机。
  无论是找寻结构调整的办法,还是找对种植的产业方向,可以说主动找寻市场需求、把握政策信号已成为山西的种植农户迎接农业供给侧改革、应对市场变化的理性认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黄花菜 高粱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