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索荣
生物技术,尤以生物医学、生物制药和生物农业的应用发展令人瞩目。在Science杂志评选的2016年度十大科学突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中,生物技术都占到近半数。2017年3月9日,万春医药(Beyond Spring)成为今年首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数据表明,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应用于医药产业,而以转基因生物技术为代表应用于农业的成果同样惊人: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增至2015年的1.797亿公顷,20年时间增长100倍,2014年转基因作物种植达到峰值1.815亿公顷。如此大规模应用的基础,就是为人类服务和安全有保证。
我们从中受益
来自ISAAA(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83%的大豆、75%的棉花、29%的玉米、24%的油菜都是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面积前五位的国家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和加拿大,其中,美国达709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面积的39%,其92%的玉米、94%的大豆、94%的棉花都是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之所以广泛种植,便于管理、适于机械化等规模作业、成本低、有突出特点和优势是重要原因。
在国内,无论受众最广泛的微信平台,还是刚刚召开的全国两会,“转基因”都属于焦点级别。
数据显示,1997~2014年间,转基因棉品种为中国棉农带来预计175亿美元的收益,仅2014年就实现了13亿美元的收益。中国转基因棉的比重已达96%。
虽然迄今为止,中国允许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少量抗病毒木瓜、抗虫杨树等几种,但我们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葵、转基因油菜等已经深入每个人的生活,无人能回避。尤其是转基因大豆,全球贸易总量的70%都到了中国。国家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进口玉米473万吨,同比增加82.0%;进口大豆达8169万吨,同比增加14.4%。ISAAA数据表明,其中7700万吨大豆、330万吨玉米为转基因产品。
产业化加速
从当前规模来说,中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处在全球第六的位置,而“十三五”期间中国转基因产业化将加速。这个判断的理由包括:《“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了转基因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即“加强作物抗虫、抗病、抗旱、抗寒基因技术研究,加大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发力度,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同时,农业部《“十三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指出,加快制定农业转基因等国家标准。我们在技术和标准上都在为迎接大规模转基因产品的到来做准备。
安全性有结论
在今年两会期间,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就“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以及未来发展走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科技前沿技术。在农业的节本增效、资源高效利用、抗虫抗旱、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和巨大的潜力。”
不仅如此,专家也都就转基因安全予以肯定。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人民网接受访谈时表示,世界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所有权威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美欧日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各国的科学家学会组织等,都对已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没有争议。自2016年以来,已有120多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联名签署公开信,呼吁尊重有关转基因安全性方面的科学结论。
产业化是机遇
ISAAA数据显示,从1994年到2015年的22年间,全球40个国家的监管机构批准转基因作物用于粮食、饲料生产或者允许环境释放,涉及作物26种。到2015年,全球已有12种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包括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甜菜、木瓜、苜蓿、茄子、南瓜、马铃薯、苹果和白杨,还有超过85种新的转基因作物正在田间试验。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04-14/264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