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云梦县胡金店镇盛砦村73岁的科技植棉示范户盛信典,今年种了5亩“华杂棉H318”。湖北今年发生罕见的旱涝灾害,由于抗灾得力,盛信典亩收籽棉275公斤。现在还有很多秋桃可摘,估计每亩还可收籽棉50多公斤,亩均收入过2000元。图为老两口11月29日采棉。 (余宏章摄)
□实习记者郑涵予
分子育种就好比医生诊断前所用的B超等仪器设备,能看到常规育种用肉眼和经验判断不出来的种子状况,可以准确、快速检测出材料内在的基因型。11月3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及南通大熊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三届玉米分子育种高端研讨会在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召开。专家认为,分子育种有效提高了常规育种效率,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作物育种将从经验育种跨入分子育种时代。分子育种契合了国家供给侧改革要求,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要跟上国际育种步伐,才能高效培育适应农业生产和市场要求的新品种。
契合国家政策
新《种子法》2016年1月1日实施,强化了对拥有品种权品种的保护,加大了对套牌种子和假种子的处罚力度。分子育种为品种保护提供了技术准备。
2016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全面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在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中提出,“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加强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高效制繁种等关键技术研发,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完善良种繁育基地设施条件,健全园艺作物良种苗木繁育体系,推进主要农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今年10月9日,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棉花种质创新和高产分子育种项目启动;8月18日,国家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成立。2015年,中玉金标记(北京)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国家玉米分子育种大平台(北京)”项目正式挂牌启动;同年,山东省农科院联合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育种与种子研究室,与圣丰种业、敦煌种业等9家大型企业签署了玉米分子育种合作协议。可见,分子育种正在从科研院所走向生产实践。
可定向目标性状
研讨会聚集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200余名大学、研究机构和种业公司的代表。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品种管理处处长马志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赖锦盛,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徐明良教授,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徐云碧教授等14位专家、学者,就种子审定、玉米育种现状、分子育种高端技术及生物信息与分子育种等多个方面作了主题报告。
分子育种,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育种中,通常包括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遗传修饰育种,是农业育种中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分子检测技术可快速锁定并聚合高产、多抗、口感好等优良性状的相关基因,帮助育种专家培养出“三好生”品种。同时,利用分子检测技术还可对培育出的品种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如“五常大米”“麒麟西瓜”等农业新品种,不仅口感变得更丰富,满足大众多样化需求,这些也与育种技术的进步分不开。
用常规育种手段定向改良一个农艺性状,往往要回交6代才能得到理想植株,一般需5~6年;而利用分子育种技术,通过早期的基因型选择,可大大缩短育种时间,也可有效降低田间测试材料的数量,节省很多人力、物力、财力。相比传统经验育种,分子育种具有准确的方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精确育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6-12-09/262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