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的《关于印发<全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大豆面积力争恢复到1.4亿亩,总产量1890万吨,分别比2014年增加3800万亩、675万吨。
而此前,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要加大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发力度。而此前农业部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进行了11项修改,对成立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委员会、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的可追溯管理做出了诸多规定,让在商业化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上备受争议的转基因农产品迎来舆论“松绑”。
近期出台的政策无疑会引发种植结构上的巨大调整。玉米面积缩减、大豆面积增加、转基因作物“松绑”,无疑将引起农药市场随之变化。
在美国,玉米、大豆、棉花转基因率均在90%以上,而且多为复合性状的转基因作物。由于机械化要求较高,其中抗除草剂基因是这些品类中的重要性状。也因此,转基因玉米、大豆是目前除草剂用量最大的作物种类之一。今年年初,孟山都推出Roundup Ready 2 Xtend大豆产品。Roundup Xtend转基因大豆对草甘膦、麦草畏均有较好的耐受性。杜邦先锋、陶氏等也分别推出了针对性的除草剂耐受种子。
此前由于国内转基因商品化路途遥远,因此,国内这一市场发展并不明朗。面对政策变化,企业应密切关注大豆市场发展以及转基因技术带来的利好。
作物面积调整、重大技术发展无疑是推动农药行业变化的最有力推手。作物结构调整往往带来产品机遇。去年,马铃薯主粮化政策公布,跨国公司纷纷推出新产品,如杜邦推出了新产品“增威”,聚焦马铃薯晚疫病。一些聚焦作物解决方案的企业,如明德立达等,也针对马铃薯推出了相应技术服务和套餐管理。目前来看,先行者无疑抢占了市场高地。
做农资也要放眼未来,提前谋划几年之后的布局,毕竟农药登记和市场布局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假设几年后,一旦出现抗草甘膦、抗草铵膦、抗麦草畏的玉米或大豆市场化,这将给市场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也许下一个“农达”传奇会在中国上演。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6-09-13/260140.html